中國央行顧問罕見批評政府 呼籲重視民眾消費(圖)
中國內需不振消費不足問題突出。(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4年8月4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知名經濟學家、央行貨幣政策委員黃益平罕見地批評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並呼採取支持消費增長的財政手段。官方發布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政策沒有多大的效果,消費低迷也是未來中國經濟結構轉型難點。
中國央行顧問促政府改變「重投資、輕消費」的理念
據美國之音8月3日報導,中國知名經濟學家、央行貨幣政策委員黃益平罕見地批評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並呼採取支持消費增長的財政手段。
黃益平是在長安講壇第415期發表演講時指出,傳統政策思維是政策空間要留有餘地,「為國家管好錢袋子」,目前中國央行和財政部都很重視「保存政策空間」,以備未來不時之需。
但黃益平認為,因為保存政策空間而影響達成宏觀經濟穩定的目的,可能有點本末倒置。如果政策偏保守影響經濟穩健,那就不再有政策穩健,兩者之間應取得平衡。
他說,過去兩年中國政府表明要支持經濟增長,但實際政策效果一直非常有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不但沒有幫著擴張,反而做了很多緊縮的事情,如「查稅30年」、渲染「過緊日子」。
黃益平指出,中國經濟已進入新階段,消費、出口、投資等總需求不再強勁,這實際上對宏觀經濟政策提出新挑戰,包括政策刺激力度偏小,地方政府對宏觀經濟調控的放大作用減弱,價格疲軟存在低通脹的風險,以及家庭和企業面臨資產負債表衰退的風險。
他呼籲政府改變「重投資、輕消費」的政策理念,理直氣壯地採取支持消費增長的財政手段,包括讓農民工在城市落戶、直接給老百姓發錢。
黃益平還建議將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長2%至3%明確為剛性政策目標,並圍繞這一目標制定政策;同時重視對市場預期的引導,更重要的改變市場預期,加大宏觀經濟政策力度。「如果整天渲染‘過緊日子’、降薪、補稅,市場主體不可能對未來變得更加樂觀。」
黃益平提醒:「現在經濟‘易冷難熱’,如果真的陷入‘低通脹陷阱’,後果會很嚴重。」
彭博社評論稱,上述言論相當罕見,因為經濟學家和金融分析師現在普遍避免在公共論壇上討論敏感話題,包括任何對政策的批評或可能被認為觀點過度看壞經濟和市場的內容。
路透社認為,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持續低迷和就業市場深度蕭條讓作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失去了昔日的活力,世界經濟已經感受到了這一巨大變化。從銷售漢堡的全球快餐連鎖店到汽車製造商,其中許多都在咬緊牙關,為中國經濟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進一步惡化做準備。除非進行結構性改革,讓消費者在經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否則,目前的政策只會導致停滯和通縮風險的長期化。
中國內需不振消費不足問題突出
中國國家統計局在分析上半年經濟情勢時稱,經濟成長回落有短期因素的影響,也反映出目前經濟運作中的困難挑戰有所增多,特別是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國內大循環不夠順暢等。
各省市已經公布上半年經濟數據,這些共通性問題反映在各省份上半年成績單中,最顯著的體現是內需不振、消費動能普遍不足。
中國今年上半年全國的平均消費成長率為3.7%,在23個省市中,有8個低於這一水準,8個中還有3個出現消費萎縮狀況:天津、上海和海南,它們分別年減2.1%、2.3%和6.2%。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企業與市場研究中心副主任鄭天騁分析,目前中國內需不足,是阻礙經濟發展的一大因素。應加大部署以提升內需為目的的經濟政策,在需求端給予更多經濟成長動能,同時加快恢復市場預期,讓中等收入群體敢於消費。
在2023年1月8日,中國官方全面解除防疫封控,結束了三年多的「清零」政策。當時,外界都在預期疫情過後將會迎來強勁的經濟復甦。
解封至今,「消費降級」、「中產返貧」、「青年失業率」、「通縮」、「35歲危機」、「斷崖式降薪」等話題都在不同時間點上了佔據中國網際網路的熱搜榜。
根據麥肯錫發布的2024中國消費趨勢調研報告,收回有效問卷11930份,覆蓋一二三四線城市以及農村。
報告標注出,值得關注的五類消費人群,有三類人群展現出積極的消費觀,另外兩類人群對未來消費持悲觀態度。其中Z世代、一線富裕銀髮族、三線富裕中老年明顯更為樂觀,展現出積極的消費觀;一二線新中產、農村中老年最為悲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