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說:正直的人不被人理解,是因為他的直爽傷害了他人。(圖片來源:Adobe stock)
【1】快快而亡者,怒也。
荀子說:宣泄憤怒的情緒,雖然心情暢快了,但卻會惹禍上身。
為求一時痛快、而把情緒發泄到別人身上,是利用他人的容忍來實現自己的快感。
看似是情緒的宣泄,但這不僅傷害了那些容忍自己的人,也讓自己的自控力越來越薄弱,行為越來越容易受情緒左右。放縱憤怒,輕則口角惹事,重則激情犯罪。
但憤怒,不能放縱,也不能放棄。
真正的憤怒,源於他人對自己底線和原則的侵犯。倘若壓制情緒,一味地容忍,不僅更容易遭受不公平待遇,而且長期以來,容易壓抑成疾,喪失共情能力。
選擇恰當的表達情緒的方式,是提高情商的重要一課。
【2】察察而殘者,忮也。
荀子說:看得太清的人,有時會傷害到別人,也會傷害自己。
明察秋毫,能洞察他人身上的優劣善惡,固然無可厚非。恰當地指出不足之處,讓人心悅誠服,可謂是「諍友」。
但斤斤計較、一味苛責他人,便只是把挑毛病的愉悅感建立在他人自尊心受損的基礎上。
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刻薄之人,又有誰願意與之交友呢?
朋友如此,家庭更應如此。
父子之間不責善,夫妻之間少是非。良好的關係,需要愛來澆灌,需要彼此之間的善意來呵護。
是非對錯,有時並不那麼重要。難得糊塗,讓人與人之間多些溫暖、多些舒適。
【3】博而窮者,訾也。
荀子說:利用博學來壓倒他人,反而說明他缺乏教養。
「酸秀才」們,會把知識當作爭強好勝的武器,用廣博的知識來駁倒他人、戳人痛處,以此獲取內心的優越感。然而,又有誰真的認為他們學識淵博呢?
真正博學的君子,知書達理,溫文爾雅,長於寬容,善於聆聽。
高情商是天生的嗎?不。
它源於我們對知識的學習與貫通,源於我們對他人的觀察和理解,源於我們那善良而誠懇的心靈。
【4】清之而俞濁者,口也。
荀子說:只用言說口辯來澄清一件事,會讓它越來越模糊。
澄清一件事,最好的方式是付諸實踐,用行動證明自己。
而最壞的方式是解釋與推脫,把責任甩到別人身上的同時,也失去了他人對自己的信任和尊重。
能言善辯,不如腳踏實地。
戰國時代儒家代表荀子畫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5】豢之而俞瘠者,交也。
荀子說:付出越多,情感越淡的友誼,是最壞的關係。
笑臉相迎,曲意奉承,需要通過取悅他人來維繫的友誼,自然不能長久。
越是討好,你的付出便越是廉價。一味地卑微,只會讓人漠視你的尊嚴與人格。
君子之交淡如水。真誠的友誼,是心心相印,是同舟共濟,是患難與共。
相互溫暖扶持的,是益友;相互批評建議的,是諍友。
【6】辯而不說者,爭也。
荀子說:有理有據的辯論卻無法說服別人,是因為他只是為了爭個輸贏對錯。
辯論,貴在說服他人。倘若只爭個對錯、爭個臉面,那麼即使把人駁得啞口無言,也讓人口服而心不服。
練拳先練挨打,辯論先聽人言。
學會聆聽,是辯論的第一要義。真正理解他人的困惑與需求,才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與人共同商量解決方案,讓人心服口服。
【7】直立而不見知者,勝也。
荀子說:正直的人不被人理解,是因為他的直爽傷害了他人。
「對不起,我說話很直」,成了隨口傷人的免罪金牌。
心直口快的人,容易忽略他人的心理感受,只是一股腦地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有時候,正是場合、時機以及表達方式的不恰當,一句善意的批評,卻會造成超乎意料的傷害。
比如,當著所有人的面,批評朋友行為不端;
比如,小情侶早已分手,仍當著女孩兒的面聊起她那前男友的種種是與非;
比如,對方已經暗示
不要再說了,仍滔滔不絕地敘述那無聊的故事。
《周易》云:「修辭立其誠。」人與人交往,雖然貴在真誠,但同時也應注意修辭,注重表達方式。
把意見轉化為商量,會讓人聽得更舒服:「你錯了」,不如「你那樣做可能更好」。
把指責轉化為自責,會讓人更容易接受:「你聽清楚了嗎」,不如「我說清楚了嗎」。
學會表達,才能讓直爽成為受歡迎的性格。
【8】廉而不見貴者,劌也。
荀子說:有原則的人不被人尊敬,是因為他棱角鋒利。
有棱角的人,才能在生活裡堅持自己的原則,堅持做自己想成為的人。
善良,不是一味地奉獻,也不是隨波逐流,更不是左右逢源。心地善良的人,懂得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懂得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
古人把君子譬喻為美玉:「廉而不劌」。雖然有其棱角,但卻不會割傷他人。
倘若棱角過於鋒芒,氣勢過於強盛,自以為是,不尊重他人,那麼這不僅會傷害別人,同時也會為自己埋下禍根。因為鋒芒畢露,會四處樹敵。過於強勢,孤立無援。一旦遇上難事,牆倒眾人推,最終只能自己啃下這顆苦果。
圓融與棱角並不矛盾。圓融處世,待人寬容,適當示弱,不僅能保全自己,也能讓人願意與你交往。
只有自己的底線與原則遭到侵犯的時候,我們才作出回應,敢於抗爭,敢於維護自己。
責任編輯: 文麗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