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心念自癒力」不藥而癒戰勝腸躁症(圖)
一旦壓力、緊張和焦慮得到釋放,讓神經系統穩定,腸躁症的症狀就能不藥而癒。(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其實大腸的不穩定,可能代表連結腸道肌肉的神經不穩定,而大腸神經肌肉的不穩定,常是因為壓力、緊張或焦慮的情緒所造成。一旦壓力、緊張和焦慮得到釋放,讓神經系統穩定,不再讓大腸肌肉因為過度刺激而強烈收縮蠕動,腸躁症的症狀就能不藥而癒。
根治腸躁症 從釋放壓力開始
佳媛長期受大腸激躁症所苦,看了幾個醫生都說是自律神經失調,加上去年工作有些調動,壓力大增,讓腸躁症更形惡化,最近一想到要去上班就很焦慮,覺得自己沒辦法把事情做好,也不知道怎麼跟主管、同事互動,佳媛說自己好像愈來愈笨,才會什麼事都做不好。
佳媛整個人看起來極度緊張,能量緊繃又堵塞,從能量場上看起來更是能量完全平行的異常狀態,我跟佳媛說:「人一緊張,能量就容易從交叉的正常樣態變成平行,這會讓人變得很難專注、容易健忘,溝通表達也會詞不達意,這時不管閱讀什麼文件或資料,基本上都會覺得讀不進去,做事情也容易不斷出錯、忘東忘西、缺乏效率,如果不去改善,就會因為無法把事情做好而覺得自己很差勁,又因為覺得自己差勁,而更沒信心能把事情做好,結果導致惡性循環,愈來愈糟。但根源只是因為太大的壓力導致能量場出了問題,其實你並沒有變笨,這個不難調整。」
聽了我的話,佳媛都快哭了,她說:「我覺得壓力好大,工作、家庭、婚姻,還有爸媽的事,都快把我壓垮了,我根本應付不來,只好逃避不管,但又覺得自己很自私,怎麼可以不幫忙他們解決問題。」
「當家人很傷心或者生病時,你能替代他們傷心或生病嗎?」我問佳媛。
「不能。」佳媛回應。
「那你的傷心是誰的情緒呢?」
「我自己。」佳媛小聲的說。
「那他們的傷心是誰的情緒呢?」我再問。
「他們自己的……,但是我會跟著難過啊。」佳媛露出不忍的表情。
「你跟著難過,會對他們或對你自己比較好嗎?」
「不會。」佳媛其實很明白。
「是的。別人的情緒,本來就是別人的責任,這跟自私有什麼關係,即使是家人父母,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我請佳媛跟我一起,把父母的責任還給父母,讓他們為自己的生命負責,我們不需要擔心,只要祝福他們就好,因為每個人都只能負責自己的生命。所有人來到這個世界,都只是在體驗和學習,橫豎我們的身體一定都會毀壞死去,遲早都要離開這個身體,繼續前往下一段生命旅程。
「不過,先生說我很自私,他說我現在的問題都是自己招惹來的,因為我愛鑽牛角尖,所以才會一直心情很不好,這都是我自己的問題。就連辦公室的同事,也覺得我都沒有長進,老是在工作上出狀況,我真的是很沒有用……」佳媛說著說著眼眶又紅了。
「別人貼在你身上的標籤,你不必照單全收啊!那是他們的看法和想法,跟你無關。」
我跟佳媛說完後,測試她的情緒類型,發現她是聽覺型人,難怪會有鑽牛角尖的困擾。我讓佳媛跟著我一起對周遭的人說:「沒錯,我就是愛鑽牛角尖,但是我愛鑽牛角尖是我的問題,你們期待我要有所不同,那是你們的問題,跟我沒有關係,我把你們的期待還給你們,你們的期待是你們自己的責任,不是我的責任。」
「可是我會影響到別人,我的情緒會影響到周遭的人啊。」佳媛有些不解。
「你覺得你的情緒有影響到我嗎?」我問佳媛。
「沒有。」佳媛小小聲的回答。
「是啊,如果對方沒有跟你一樣的功課,就不會被你所影響。別人之所以會覺得被你影響,表示他們也有跟你一樣的功課,才會和你產生共振,情緒才會被你帶動。所以他們其實要謝謝你,讓他們有機會看到自己的功課,如果沒有你,他們可能一直都還看不到自己的這個問題。」我們之所以會和別人的問題產生情緒上的共振,就表示我們也有同樣的課題,也走不出來,情緒才會被對方帶動,所以我們不但不能去怪罪別人,反而應該感謝對方,讓我們有機會看到自己需要學習的功課。
「什麼事到了醫師這裡,好像都不是問題。」佳媛還是有點不放心的看著我。
「因為我沒有卡住啊。」
後續佳媛回覆,在那次門診之後,她覺得自己改變很多,不但睡眠品質大幅提升,和先生的關係也好很多,甚至幾乎忘記自己曾有腸躁症的問題,讓她很難相信幾個星期前自己還為了腸躁症而苦惱不已。
大腸的不穩定,可能代表連結腸道肌肉的神經不穩定。一旦壓力、緊張和焦慮得到釋放,讓神經系統穩定,腸躁症的症狀就能不藥而癒。
人體的消化道包括食道、胃、小腸、大腸、直腸等器官。當我們進食後,食物進入胃部,胃就會分泌胃酸來分解食物,並透過蠕動讓食物混合、消化,一樣也靠著蠕動,將消化後的食物輸送到腸道。腸道中的小腸與大腸都是中空器官,小腸主要用來容納食物消化後分解出的營養;而大腸則是負責水分吸收,同時將食物分解後剩餘的殘渣加以排泄。而副交感神經系統則決定了胃和腸道的蠕動速度。
情緒的反應和自律神經系統(包含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是連動的,包括瞳孔、毛髮、血管、心跳、呼吸速率、唾液分泌、胃酸分泌、胃腸道蠕動等,都由自律神經系統控制,因此,當我們感到焦慮或壓力大增的時候,胃酸分泌就會大量增加,胃腸的蠕動也會跟著增快,可能出現強烈的飢餓感,覺得胃不舒服,或是排便次數增加。
西方醫學將大腸激躁症定義為大腸神經肌肉的不穩定,引起過度反應所產生的腸道症狀。但實務上,即使經過腸胃科醫師確診的大腸激躁症患者,多數個案在進行血液或糞便潛血檢驗、大腸鏡或腹部超音波等檢查後,往往找不到大腸有明顯結構病變的證據。
其實大腸的不穩定,可能代表連結腸道肌肉的神經不穩定,而大腸神經肌肉的不穩定,常是因為壓力、緊張或焦慮的情緒所造成。也許使用胃腸道藥物來治療,可以發揮一部分效果,但如果能夠從造成壓力、緊張或焦慮等情緒背後的心念著手,一旦壓力、緊張和焦慮得到釋放,讓神經系統穩定,不再讓大腸肌肉因為過度刺激而強烈收縮蠕動,腸躁症的症狀就能不藥而癒,在我們的臨床經驗上,很多病例當下就能看到效果。
本文整理、節錄自許瑞云、鄭先安《心念自癒力,逆轉慢性病》一書,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由天下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