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世人多不喜歡秋天 這詩人卻與眾不同(圖)

談劉禹錫之《秋詞二首・其一》

 2022-07-17 04: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與不喜歡悲秋的文人不同,劉禹錫認為,秋天可謂另有一番滋味的。
與不喜歡悲秋的文人不同,劉禹錫認為,秋天可謂另有一番滋味的。(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劉禹錫詩詞往往與眾不同,卻又合乎情理。怎麼說呢?這事可以從秋天來談談,像詩人一般都是不喜歡秋天的,畢竟秋天是人們常言的「悲秋」。在劉禹錫的眼裡,秋天是另有一番滋味的,而他創作的這首《秋詞二首・其一》僅僅二十八個字,卻揭示了自己甚是殊異的想法。

劉禹錫在《秋詞二首・其一》中寫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此句直言自己的與眾不同,在詩人的眼裡,秋天與春天一樣的美好。古人長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是一個周期循環,確實是各有各的作用的。秋天是豐收的季節,沒有秋天,那麼春天的種、夏天的長就失去了意義。當然秋天葉子開始凋落,百花開始破敗,生命開始失去生機,有悲傷的情緒也是可以理解的。詩人為什麼會悲秋呢?其實是在「悲己」。因為很多有成就的人,都已步入中年,雖然身居高位卻已步入生命的秋天,面臨了身體開始衰老,自然內心會萌生悲傷。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此句用鶴入雲霄來發揮自己的心情是有深意的。中國人有「松鶴延年」來比喻鶴的,有些神仙的座騎也是鶴。當然要想長壽或者成仙,都是與修煉有關的,很多的詩人都是居士,在家修行之人。相信詩人也不例外。

很多的名人,在年輕時都是有抱負的,要有一番作為的。隨著歲月的流逝,卻發現「神馬都是浮雲」,一切如過眼雲煙般轉瞬即逝,即使如王安石一樣坐上相位。到後來也走上了隱居之路。

很多的名人都是在中年,也就是在人生的秋天期間,走上了隱居或者修道之路的,當功成名就之時,這才發現即使身家百萬也逃脫不了生老病死。

劉禹錫看問題角度不同,對秋天的理解不同。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作用,同樣不同的年齡做不同的事情,年輕時一腔熱血,有抱負是正常的。但是,人到中年,也不要獨自悲傷,像劉禹錫一樣,看透人間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走上修煉之路,豈非幸事。

四季之秋,是豐收的季節;人生之秋,是成熟的時節,也是再昇華之日。

責任編輯: 隅心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