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追溯端午節民俗起源,首先要談論的,當然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戰國楚國詩人屈原。
2022年6月3日為端午節,在這個「民以食為天」的年代,民眾一提到端午節,就立即聯想到:這是一個吃粽子的中國傳統節日。縱然這個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端午節,素來被今人濃縮成為了與美食連結的一句解釋,其本身具備的特殊意義,卻不允輕忽。此文除了介紹眾所周知的知名端午節習俗之外,亦試圖從不同途徑切入,供諸君認識更多不為人道的旁枝元素。
黃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又被稱為:端陽節、端五、重五、重午、午日節、午日、五月節、艾節、夏節等。
由於黃曆五月正值氣候達到極度潮濕與炎熱,蚊蠅蛇蠍等百毒齊出、肆虐,也易滋生疫病,因而自先秦至漢代以來被視為惡月,或稱「百毒月」,而黃曆五月五日亦被視作「惡月惡日」,因此,當時的人多採取齋戒淨心、慈悲善待生命等符合天道的方式來安度惡月,當然也會尋覓各種驅邪祓毒的方法,這也就是重午節俗甚多之因吧!
歷代古籍也多有記載,如元代史學家費著撰寫的《歲華紀麗譜》云,「五月五日,宴大慈寺設廳。醫人鬻艾,道人賣符;朱索綵縷,長命辟災之物,筒飯角黍,莫不咸在。」歷朝文人亦留下相關作品,如宋代大文豪蘇軾藉由詠今嘆古的《六么令・天中節》描述端午諸景: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端午節起源論的主角——屈原
若追溯端午節民俗起源,首先要談論的,當然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
一般覺得「紀念屈原」之說,是歷年影響最深、傳播最廣的端午節起源論,如唐代詩僧文秀的《端午》所云:「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屈原,湖北秭歸人,出生於楚威王午年夏曆正月七日(另一說為楚宣王二十七年),逝世於楚襄王九年。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