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1年11月17日訊】這是一個以前經常提到過的話題,感覺在今天有必要重提。
1971年8月,尼克松宣布金本位解體。在金本位解體之前,國際金價是35美元一盎司。有部分人認為當時的金價是被美聯儲控制的,不屬於市場價格,這種認識有誤差。源於倫敦一直在進行現貨黃金交易,雖然在美元危機時金價會上漲,但漲幅也不太大,總體來說,在金本位解體之前的金價相對來說是比較穩定的,大致在每盎司35美元附近波動。
傳統的理論認為,持有黃金是抵禦通脹的手段。
我們知道通脹永遠是貨幣行為。一升汽油從10元漲到20元,雖然價格上漲了1倍,但這一升汽油並未改變,加進汽車之後、汽車也不會因油價已經上升了1倍而多跑一米,因此,汽油在油價上升的過程中並未出現絲毫改變,改變的僅僅是貨幣,當貨幣貶值到原來的二分之一之後,油價就上漲了一倍。
上述是以單一種商品來說事,通脹也一樣,它是將很多種商品通過加權平均計算出來的價格指數,這也是物價的表現方式。因此,如果通脹上漲了100%,即物價上漲了1倍,計算物價的一攬子商品並未出現絲毫的改變,通脹上漲100%的唯一原因是貨幣貶值了50%。
有朋友曾經問過,為何物資供不應求的時候會加劇物價上漲哪?這是我們的親身經歷,似乎物價上漲又不完全是貨幣的原因,也與物資的供需關係有關。
表面看來,這種價格上漲是物資太少所造成的,但本質不是。為什麼會出現物資供不應求這種狀況?那是因為央行發行的貨幣太多了,當社會中的存量貨幣太多時就會體現出供不應求。在這裡,購買的人再多也不會導致供不應求,購買的人很多隻是表面現象,真相還是貨幣太多,源於沒有貨幣就無法形成購買行為。而貨幣太多的時候就需要貶值,就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並導致物價上漲。
總而言之,只要仔細思考就知道,通脹(物價上漲)的本質都是貨幣現象。
雖然物價上漲是貨幣現象,但加印鈔票也未必立即在物價上體現出來,會有一個滯後期,這是過於繁雜的問題暫時不細說。但無論怎麼滯後,最終都會體現出物價上漲,終點是不變的。
現在,您可能已經發現問題了。
過去計算過,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滯漲時期,1美元的購買力在十年間大約丟失了三分之二,即10年的總通脹率約為200%,在解除金本位時的金價是每盎司35美元,既然黃金體現的是抵禦通脹的職能,到80年的時候金價就應該上升到大約每盎司35x3=105美元。但事實不是,80年的金價最高上衝到了每盎司850美元,與金本位解體時(每盎司35美元)相比上漲了23倍以上。所以,說「黃金是抵禦通脹的手段」這句話明顯是有缺陷的。
那為什麼十年間金價的漲幅遠遠超過了十年間的通脹?這巨大的差異從何而來?
黃金是天然貨幣,貨幣的核心是信用,即黃金展現的是信用,這種屬性千百年來都不曾改變。
我們知道,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信用這個東西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不可或缺,如果沒有了它,任何交易都無法完成,所有人都會餓死(包括農民,因為他們買不到生產資料也就無法完成農業活動),所以千百年來黃金都被認為是人類社會最後的守護神。可黃金又確有交易不便的問題,所以人類就依托黃金髮行了銀行券,這種銀行券就是金本位貨幣。銀行券的發行以黃金為保證金,保證金的比例一般被控制在所發行貨幣的28%以內(即央行有28塊錢的黃金就可以發行100塊錢的貨幣)。這不僅解決了黃金流通不便的問題,也放大了市場中的信用供給,這是進步,當然也是好事。
但由於政府債務問題不斷加劇,政府就需要不斷向央行借錢,但央行能夠印多少錢被自己金庫裡面的黃金數量制約住了,這就是一對矛盾,當這對矛盾不斷激化時央行就只能耍賴,所以1933年美國調低了1美元的含金量,到1971年的時候徹底解除了金本位(由於當時非美貨幣依托美元發行,所以相當於所有非美貨幣同時解除了金本位,所以誰都不要說誰,大家在同時耍賴),耍賴的過程都是貨幣進行違約的過程。
由此可見,貨幣違約是數十年一次的事件,這其中所蘊含的機會是數十年一遇,對多數人來說幾乎就是一生一次。
在貨幣未違約(即按照發行規範來發行)之前,立足於貨幣為基礎所發行的國債以及其它債券都具有類黃金的職能,收益率與通脹率同步(信用等級越低意味著風險越高,但收益率也越高,這是對風險進行補償的機制),就對通脹給貨幣持有人帶來的損失通過收益率進行了補償。基於各種債券具有方便交易的特點,一旦人們需要抵禦通脹帶來的購買力損失時就可以購買這些債券,黃金的地位就很低,此時誰也不願意持有不方便交易和儲藏的黃金。
但貨幣開始違約(違反發行規範)之後,意味著貨幣的信用不斷喪失,貨幣的信用處於不確定的狀態,也就意味著建立在貨幣基礎上的國債和債券的信用是不確定的,不再具有抵禦通脹的職能(即不再具有類黃金的職能),此時就會帶來兩種需求:
第一是避險。對於一般勞動者來說,在貨幣信用加速喪失、通脹不斷惡化的動盪時期,通過購買實物金幣依舊是避險的主要方式,源於黃金是人類社會最後的守護神,過去五千年來黃金一直在承擔這樣的角色,從未讓人類失望。
第二是彌補信用短缺。在多數時期,機構和個人購買國債、商業債券抵禦通脹之後,還可以將他們抵押給金融機構貸款,這有助於金融機構放大槓桿率進行商業擴張活動,也是金融機構創造信用的主要方式。可當貨幣信用不斷喪失、債券的風險上升時,金融機構就會降低質押率或拒絕接受,機構的擴張活動就遇阻,金融機構的信用擴張活動也受阻。此時機構就會轉而購買黃金抵禦通脹,就可以將黃金正常地質押給金融機構進行擴張活動,金融機構也可以繼續創造信用,此時,黃金起到的是補充市場信用功能。
因此,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滯漲時期,基於通脹的上升推動金價上漲了2倍左右,基於避險需求和補充市場信用的需求推動金價上漲了21倍,合計讓金價最高上漲了23倍。
或者用更簡單的方式來表述就是,通脹讓金價上漲了2倍,類黃金產品(國債、債券等)失去信用職能之後、黃金進場承擔信用職責,基於類黃金產品的數量(相對於黃金)極其龐大,黃金就開始體現稀缺性,因稀缺性回歸又推動金價上漲了21倍,合計上漲23倍。
再簡單一點說,黃金是抵禦通脹的手段,同時還是保證當代社會信用流轉的最後屏障。但美聯儲正在破壞自己制定的這條貨幣發行規則……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宇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