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0年12月17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12月1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官媒發表文章,表示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便車」。然而,逆全球化進程開始,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岔路口,路向何方不明朗。
12月16日出版的第24期《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的文章《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
習近平在文章中稱,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世界經濟長期低迷,貧富差距、南北差距問題更加突出。究其根源,是經濟領域全球增長動能不足、全球經濟治理滯後、全球發展失衡三大突出矛盾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習近平表示,中國在中共的領導下,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的發展道路。「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中國人民張開雙臂歡迎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
習近平盛讚經濟全球化,是因為中國經濟確實是全球化的受益者。自從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大量中低端產業外包到中國,國際資本大量流入,使得中國迅速發展了起來,並且依靠外貿獲得高額的貿易順差,外匯儲備也快速增長。
但是,不可忽視的是,從全球貿易額佔GDP之比的角度來看,2008年是經濟全球化的頂峰。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後,各國逆全球化思潮興起。川普(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20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不斷升級,逆全球化的速度也在加快。尤其是在今年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有關逆全球化的趨勢愈演愈烈,逆全球化是長期影響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關鍵變數。
甚至可以說,目前逆全球化的核心則是去中國化,中國經濟未來將難以逃脫負面衝擊。在武漢肺炎疫情的影響和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的帶動下,外資不斷退出中國市場,如果規模和速度持續加大,對中國就業市場的影響也不可小覷。
有分析人士指出,未來全球供應鏈將分為兩大陣營:製造業低成本國家與高科技國家分別組成的聯盟,並將採取措施在全球供應鏈中去中國化。
並且,中國經濟也並非習近平文章中描述的那樣有著強大的內生動力。
近年來,中國經濟「國進民退」的現象引發各界關注,國有企業擠佔民營企業各類資源。但是,民營企業始終為中國經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統計數據顯示,民營企業創造了50%以上財政收入;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就業,民營企業佔全部企業數量的90%以上。
而中國經濟「向左轉」也引起頗多質疑,中共前深圳市委書記、82歲的厲有為10月在香港《文匯報》撰文《路在何方》認為,在中美對抗下,有人指美國等待中國在外部壓力下犯錯、自己垮臺,但在強大外部壓力下,「最容易犯的是左的錯誤」。
文章認為,中國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兩條路徑,一是按市場經濟規律,以市場為主配置資源,民營和國有優勢互補;另一是政府主導,以行政手段為主配置資源,「給國有企業下指標,把優秀的民營企業吃掉」。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由民企轉變為國企的例子多達11起,其中包含10家地方國有企業及1家央企成控股股東。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數字仍在快速擴大,2019年共計有43家上市民營企業的控制權被國資收購。今年以來截至11月15日,共有266家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其中,有22家民營企業實際控制人變為國有企業,相應其企業性質也由民營企業變為地方國有企業。
厲有為的文章暗批中共政府現在重蹈毛澤東以來「寧左勿右」、以國有經濟主導的路線。
中國經濟站在了十字路口。此前,北京當局9月發布四十二年來首份加強對民營企業「統戰」的文件,鼓勵民營企業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利益調整」。
厲有為的文章認為,中國能否以法律確保私人和公共財產不可侵犯?關鍵時刻最重要的是穩定民心、尤其是企業家民心,使他們覺得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都得到政府法律的確實保障,才能安心投資發展。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