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月亮像寶鏡般緩緩升起。(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八月十五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逢中秋來臨,皓月當空,萬里共皎潔,此時賞月談月便成為人們言談中的話題。
人們為何於中秋賞月呢?是因為中秋之夜,碧空如洗,月像既圓且亮,光輝皎潔。
中秋詠月詩文佳句,可謂俯拾皆是,不勝枚舉,以下列舉幾首與中秋有關的古詩詞。
古代賞月詩詞
水調歌頭•中秋
(宋)京镗
明月四時好,何事喜中秋。
瑤台寶鑒,宜挂玉宇最高頭。
放出白毫千丈,散作太虛壹色,萬象入吾眸。
星鬥避光彩,風露助清幽。
等閑來,天壹角,歲三周。
東奔西走,在處依舊若從遊。
照我尊前只影,催我鏡中華發,蟾兔漫悠悠。
連璧有佳客,乘興且登樓。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王建,字仲初,唐代穎川(今河南許昌)人,著名詩人,曾出任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懷遠的七絕。
「中庭地白樹棲鴉」:指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喧鬧了一日的鴉鵲在月光下樹蔭中棲息入睡了。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澄靜素潔、清美之感。「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凝練,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濕桂花」:指由於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散發著氤氳的馨香,又進一步使人聯想到那月亮上的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此句意境就更顯得悠遠、耐人尋思。詩人用「無聲」二字,細緻的表現出了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
然而,夜深而人不寐,究竟是為甚麼呢?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裏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低回賞月,神馳意遠呢?於是,水到渠成,推己及人,吟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一個「落」字,表現的蘊藉深沉,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同時也與「無聲」相契合,凸顯月夜的靜。自然的引上了思鄉、思親懷友,刻畫出人的思念之切,表達出人們在中秋之夜渴望團圓,彼此牽掛、祈福他人平安的願望。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洛陽(今屬河南)人,著名詩人、文學家。因直言上諫被貶謫邊地,轉遷多州刺史,歷盡坎坷,但始終堅持自己報國安民的理想,堅忍不拔,心憂天下,曾寫著名的《陋室銘》以明志。
詩的釋意:上天用今夜的如水月色,清洗整個天宇人世。暑氣已退,九霄清淨,秋色澄明,萬物清麗。滿天繁星隱藏了光彩,讓給月色,金風水露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經常變換的是人間,而明月、天上仙境依然是恆久的!
這首詩描述了月夜漫遊月宮仙境的暢想之旅。讀來覺得滿卷月華,氣象萬千,天上人間,景物隨時而變,感思隨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足可見詩人運思的匠心。體現了詩人對仙境和永恆的嚮往。
中秋
(宋)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李樸,字先之,宋代虔州興國(今江西興國縣)人,曾任國子監教授。素有拯世濟民之志,為官敢於直言,不懼權奸。
這首詩釋意:
浩瀚廣闊的夜空中,月亮像寶鏡般緩緩升起,萬籟俱寂,唯有清風徐徐,雲端裏縹緲的仙樂此時也寂靜無聲。
遙望太空,這一輪滿月足以平分秋色,高懸雲層之中一片通明,照亮了千家萬戶,把人間照耀的明亮無比。
月圓時狡兔只好空從弦外落去,蝕月的蛤蟆也休想出現在眼前。
如果有乘往月亮的靈筏,我想邀約同伴攜手一起去遨遊月宮和太空,但須等到銀河徹底澄清以後。
好一幅中秋月圓的水墨意境!此詩把中秋夜空描寫的浩瀚無垠,把中秋明月描寫的明亮如鏡,把月夜氣氛描寫的如詩如畫。馳騁想像,等到銀河徹底澄清以後與同伴一起登上天上仙境,使得清輝漫空的月色又顯現出新的境界。
責任編輯: 靜妍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