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常理來推斷女人,女人的耐受力是超乎你想像的存在。(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女人的耐受力
我們麻醉師所用的藥量,是根據病人的體重來算的。一般說來,體重越重的,需要的藥量就越多,體重越輕,藥品的用量就越小。
可是事實上卻並不全都是如此,一些身材看起來非常嬌小玲瓏的女病人,用的藥量甚至都足夠把一個一米八的壯漢給放倒了,可人家還是神采奕奕,精神十足。而且這種現象基本上都只存在於女病人的身上。
這件事情告訴我們:不要用常理來推斷女人,女人的耐受力是超乎你想像的存在。
偉大的母愛
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煽情肥皂劇裡有這樣一個情節:
手術室門口,醫生急匆匆的從手術室裡跑出來,焦急的追問家屬:現在產婦出現異常,情況十分危險,你們是要保大人還是保小孩?然後外面的家屬猶豫了一會兒,最後回答保小孩;而與此同時的手術室裡面,產婦也是虛弱的微笑著說:保小孩吧,只要寳寳沒事,我死而無憾。
電視劇是想用這樣一個情節來彰顯男人或婆婆的無情和母愛的偉大。
但是現實當中,卻不是這個樣子的。而且我們也不會在手術半中途跑出來問這個問題,如果真碰到了大人和小孩同時發生了危險,我們都會自然而然的選擇保大人。
當然了,也不是說電視劇裡都是胡編亂造的,如果產婦真的很危險,比如說有嚴重的心臟病,比如說是癌症晚期什麼的,也會在手術之前就問一下這個問題,我有幾次去婦產科簽麻醉同意書的時候,就碰到過幾次這樣的情形。
但是無一例外的,家屬都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如果一旦發生這種情況,保大人,放棄小孩。而在這個時候,產婦大多是在場的。她們都同樣的選擇了,別過頭去,沉默不語。
這件事情告訴我們:
1、怕死是人類的天性。
2、母愛是偉大的,但是孩子,你總得要媽媽有命來愛你吧。
醫者不自醫的原因為何?(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醫者不自醫
很多人都以為,醫生,特別是外科醫生。每天對著病人切啊割啊的,等到自己生病了要作手術的時候,肯定不會害怕了。
其實事實正好相反,越是經常開刀的人,一旦輪到自己的時候就越是緊張。因為他們知道,自己這個病,這個手術可能會引起這個併發症,可能會有那個後遺症什麼的。越想越害怕,越想越緊張。甚至還有些被自己的胡思亂想給嚇得哭起來的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無知者無畏,知道得太多了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習慣
雖然監護儀老早就被發明出來了,不過鄉下醫院比較落後,直到二十幾年前,我們醫院才有了第一臺監護儀。
這都是高科技啊?
不過越是高科技,越是傻瓜式的。當時我們醫院手術室唯一的麻醉師老W,對著說明說擺弄了不大一會兒,就已經知道這玩意兒怎麼用了。只是除了一個小細節,正常人的心率應該是60~100,於是老W就把報警範圍調到了50~120,就是說只要超過了這個界限,監護儀就會自動發出「嘀嘀」的報警聲。
結果粗心的老W把前後弄倒了,調成了心率大於50,小於120就會報警,也就是說,只要你的心率在正常範圍內,監護儀就會響個不停,而一旦出現危險了,它反而不叫了。
當時誰也沒有在意這件事情,反正日子久了,大家都知道了。機器響個不停,就說明病人是安全的,如果機器突然不響了,就說明出事了。
後來,隨著醫院的發展,手術量的增多,醫院又請了一個新的麻醉師小F。小F來後沒多久,就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趕緊撥弄反正,把報警設定調成了正確的模式。於是麻煩來了,手術醫生突然聽不到那習慣的「嘀嘀」的聲音了,心裏老是不踏實,刀也開不下去了,不停的看監護儀。而且不是一個兩個是這樣,所有的人突然間都不習慣了突然安靜下來的機器,工作馬上變成縮手縮腳的。因為總是以為病人出事了。
後來大家實在是受不了了,就叫小F把監護儀調成原來的樣子,不然大家開刀都沒法開了。雖然小F極力的解釋,自己這樣設置才是對的,以前的設置是錯的。但是大家都已經習慣了報警了,怎麼辦?
到最後,小F實在是扛不住大家的輪翻轟炸,把報警設置又調成了原來的樣子。於是又慢慢的,小F也習慣了這種嘀嘀嘀的報警聲。
於是,後來所有新來的人也都習慣了這種吵鬧的報警聲。
直到有一天,院長一個親戚開刀。本來從不進手術室的院長大人,大駕光臨手術室。看到了這個情景,於是好奇的問了句:咦,這什麼機器啊?怎麼老是在叫呀?
其實院長也不懂這些,只是隨口這麼一問罷了。但是當時在場的麻醉師以為院長在嫌他們知錯不改,嚇得趕緊把機器調了回來。
以後再有人問,咦,今天的機器怎麼不叫了?麻醉師就會回答,院長讓調回來的。於是大家就不再多說什麼了。
於是,一切又回到了正軌,刀照開,麻醉照打,也沒聽見誰再說不習慣的話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所謂的習慣,其實只是一個藉口罷了。沒有什麼習慣是改不了的,關鍵在於你想不想改。
【未完待續】醫生實況解說 手術室裡的人生百態
責任編輯: 一帆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