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有多少人被2月份外儲數據誤導?(組圖)
【看中國2020年7月6日訊】今年3月份,中國國家外管局對外公布的外儲數據是「下降12億美元」。問題是:外儲怎麼只減少了12億,似乎與海關數據嚴重惡化不匹配。相信絕大多數人只是記住了這個數字,並由這個數字認為外儲波動十分有限,無形中這強化了信心,卻並沒有發現其中的「說話技巧」。
筆者較真地掃了一眼外儲公布的數據,似乎發現什麼地方不太對勁:外儲明明是環比下降87.79億美元,怎麼變成了只下降12億美元?
2020年3月中國外管局公布的外儲數據(數據來源: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
仔細一看,原來筆者的心理慣性以為外管局會按慣例公布環比變動,但實際這次公布的卻是,與年初對比:即與2019年12月的數據對比——「說話的藝術性」。
一 最為樂觀的數據——由順轉逆
3月7日,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2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1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2.04萬億元,下降15.9%;進口2.08萬億元,下降2.4%;貿易逆差425.9億元,去年同期為順差2934.8億元。海關總署數據,似乎更為契合國內通脹及疫情衝擊會強化進口,遏製出口的現狀。
中國有多個數據口徑可以瞭解貨物貿易情況。其中以海關總署的貿易數據最為樂觀。這並不代表海關數據有失真,海關總署的每一個數據都會有對應報關單支持。海關數據失真這僅僅是因為中國資本項存在管制,資本項流動假道貿易的行為不可避免,這在事實上造成了海關數據的過分樂觀。
2月,這個最為樂觀的數據由順轉逆:由去年同期順差2934億人民幣轉為逆差425億人民幣。
二 哪個數據可以準確反應外儲變化?
很顯然,不會是海關數據。首先,海關數據口徑過窄,僅體現貿易。其次,海關數據過於樂觀。當然,或許正是因為這個數據足夠樂觀,誘導關注此數據的行為似乎也最多。
按理來說,最客觀的體現外儲未來走勢的數據應該是銀行結售匯數據,尤其是其中的經常項目,更是匯率升貶的基本面。但其在2019年與外儲變動失去了關聯性。
3月6日,中國外管局公布了一月份銀行結售匯數據。可以發現,一月份,銀行結售匯數據順差63.85億美元,其中經常項目順差31.52億,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51.31億美元,銀行自身逆差18.99億,單看經常項順差為31.52億美元,似乎不錯。
3月6日,中國外管局公布的一月份銀行結售匯數據(數據來源:數據來源: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
實則不然,因為歷史上的1月份數據,都有外貿企業恐慌性結匯因素。從2020年1月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數據可以發現,2020年1月份代客涉外收付款順差74億美元,但經常項是逆差124億美元。
對比發現:
1)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數據或更準確體現外儲變動。(74億美元)更貼近於一月份外儲增長75.73億(考慮外儲資產詳細構成未對外公布,僅可做參考)。
2)歷史上1月份外儲增長都有恐慌性售匯因素。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的經常賬戶,一月份逆差124億美元,但銀行代客結售匯的經常賬戶,一月份順差31.52億美元。一個順差一個逆差,或源於1月份人民幣匯率急速拉升導致外貿企業恐慌性結匯所致。這從2019年數據可以得到驗證, 2019年1月份,經常項同樣有94億美元順差。但2019年全年,銀行結售匯數據經常項是逆差611億美元。這顯示近年1月份數據都是比較突兀的,或主要原因就是年末匯率升值驅動外貿企業恐慌性結匯。
3)外儲增長背後是債。從一月份看,外儲的增長是與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的順差數據匹配。或意味著外儲增長源自對外,資本和金融項目融資;對內,借涉外客戶未結匯資金。
三 恨愛交加的熱錢
銀行結售匯數據自2015年起,年度經常項一直是逆差,代表外儲的穩定或增長,只能由資本和金融項順差對沖。而資本和金融項資金具有快進快出的風格,被通俗的稱為「熱錢」。
「熱錢」一詞的廣為人知源自2012年,時任央行行長周小川在三亞經濟國際論壇上談及「加快推進資本可兌換」時說:「中國落實資本項目可兌換,將是正當兌換,不歡迎快進快出的套利熱錢」;「對沖基金就是進來搞一把就走的,這個錢我們不歡迎。」
「熱錢「一詞由此廣為人知,在2012-2015年之間,中國多次表態不歡迎熱錢流入,同時採取措施打擊熱錢流入。但在2015年之後,態度已悄悄切換。
現在的中國,事實是熱烈歡迎熱錢的!熱錢的流動基於三要素(息差、匯率預期和資本收益),中國的匯率逆週期調節即基於挽留熱錢。
銀行結售匯數據原本是外儲變化的先行數據,但2019年全年,外儲與銀行結售匯數據幾乎沒有關聯,壓力全部轉嫁商業銀行,2019年外儲不減反增,全年央行外儲增長了352億美元。
但2020年2月,央行外儲單月下降87.8億美元,結合海關數據由順轉逆, 這或是外儲壓力轉嫁無路的表現,是量變到質變的開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