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不佳?精神科醫師提醒注意4種狀況(組圖)


一般人往往不敢求助精神科,害怕他人眼光,唯恐走進精神科會被貼標籤。(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導讀:有情緒困擾、內心糾結的一般人,往往不敢求助精神科,害怕他人眼光,唯恐走進精神科會被貼標籤。日本精神科醫師片上徹也開設貓頭鷹診所,為了這些無人照顧的患者,選在夜晚開業,這樣不影響病人白天的學業或工作,不必專程為了看精神科請假,也就沒人知道自己正在精神科就診。片上徹也醫師分享如果出現四種具代表性的症狀時,建議進一步接受適切的治療,以免症狀反覆出現。

在貓頭鷹診所,有許多抱著各式各樣煩惱和不安的人來來去去,我認為,只要覺得「好像有點怪怪的耶?」就要趕快去看精神科

在此,我彙整了幾個較具代表性的症狀,請大家確認看看自己是否也有相同的情形。

飲食障礙

飲食障礙分為「厭食症」和「暴食症」。要是罹患厭食症,就算再怎麼想辦法要吃東西,也不是那麼容易就吃得下。因此,我會建議病人「至少早上要喝個牛奶,配根香蕉」。

為什麼呢?因為牛奶和香蕉含有作為營養基礎的物質,叫做色胺酸。色胺酸會轉化成血清素,再從血清素轉化成褪黑激素。血清素有安定精神的作用,如果血清素不足,就會產生憂鬱症的症狀。

罹患厭食症的人就算只吃香蕉和牛奶,也能攝取到作為血清素材料的色胺酸,防止即便吃了抗憂鬱症的藥物仍然無效的窘境。

如果成人的體重降到三十五公斤,就必須住院以插鼻胃管的方式給予營養劑。對於情況已經糟到有生命危險的病人,只能請他們盡快住院治療。

必須陪伴那些一看就覺得很瘦的人。如果只聊有關吃飯的事情,反而會讓對方情緒更低落,因此要傾聽他們整體生活上遇到的煩惱。

罹患厭食症的人當中,特別是對母性特質的否定,或是母子關係不佳,多數都會導致厭食症。「豐滿」是女性的代名詞。但罹患厭食症的人極端厭惡變成充滿女人味的豐滿體型。這類的人全面否定女性特質,自然也會停經。

詢問病人與母親的關係,設法改變病人對母親的詮釋是首要任務。

自殘行為

自殘行為是一種想將負面情緒一掃而空,即使只有一瞬間,也想忘記討厭的事,渴望解除人際關係的僵局,解決麻煩的問題,而刻意親手傷害自己身體的行為。

這個行為的背後,有時是潛藏著想要藉此控制他人的思想。

以前就有人認為,自殘行為不是自殺的前身,而是因為想自殺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行為。不過,有愈來愈多的報告顯示,會割腕的人最後都自殺了,因此務必要注意。


多數的病例中可得知,如果沒有得到母親充分的愛,男性容易得到「反社會人格障礙症」。(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邊緣性人格障礙症

這是一種人格(personality)障礙。只要自己的精神狀態不穩定,就會藉由玩弄對方(家人或戀人)來保持自己的心靈平衡,由於很難控制自己的情感,所以無法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比例上女性占大多數,而且通常母女關係都不好。

從多數的病例中就可得知,如果沒有得到母親充分的愛,女性通常很容易得到「邊緣型人格障礙症」,男性則是容易得到「反社會人格障礙症」(對於打破社會規範,欺負別人、侵犯他人權益完全沒有罪惡感)。

成癮症

成癮症的種類繁多,但大致能分為以下三大類:

1、酒精、香菸、違法藥品等「物質依賴」

2、購物、網路、電玩遊戲、小鋼珠、順手牽羊等「過程依賴」

3、家暴、性愛、跟蹤等「關係依賴」

無論哪一種都是無法控制自己意志的成癮症狀(又稱控制障礙症)。

只要心靈狀況不佳,就很容易會出現以上行為,如果不接受適切的治療,症狀就會反覆出現。

 

本文由新自然主義出版社授權刊載,摘自《貓頭鷹診所:心靈夜歸人的深夜食堂》,作者:片上徹也。

本文留言

作者片上徹也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