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簡單單是真實,平平淡淡是幸福!(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八章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福與禍是相互依存,互相轉化的;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這是福與禍的客觀存在規律,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識而轉移的。
但是,福與禍也有其主觀存在規律,即人為因素,正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也!
《格言聯璧》中的兩句箴言告訴我們: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你若存善心、做善事,便是積德積福;你若存歹心、做惡事,便是積怨積禍。
而福薄之人,往往身上有這兩個特徵。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第一、言人之非
《格言聯璧》說:「禍莫大於言人之非」,意思就是說:人生最大的禍患,就是議論別人的是非對錯。一個人,人生之絕大部分禍患都是因為「失言」造成的,說了不該說的話,招致他人怨恨或者引來禍患。
常言道「言多必失,禍從口出」,你說的話越多,越容易暴露自己的錯誤,正如《鬼谷子.中經》所說:「言多必有數短之處」。更何況,你若直接議論他人的是非,就更容易得罪他人,招致麻煩了。
曾國藩有句名言叫:「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誇己之長,乃忌人之長。皆由存心不厚,識量太狹耳。能去此弊,可以進德,可以遠怨。」由此可見,說人之短的人,實則掩護自己短處;炫耀自己長處的人,實則是嫉妒他人長處。這些「言人之非」的行為都是心胸狹窄、不夠宅心仁厚的表現,也更容易招致他人怨恨,繼而福氣淺薄。
《增廣賢文》甚至說:「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即一個人喜歡到處說他人的是否對錯,其本人必定也是個喜歡挑撥是否、尖酸刻薄的人。而「薄人者,福薄;厚人者,福厚」,老天更加垂憐寬厚仁義之人,所以那些喜歡「言人之非」的容易招致禍患,屬於福薄之人!
第二、無事生非
《格言聯璧》又云:「本無事而生事,是謂薄福」,即:本來沒事,偏要無事生非,找點事做,這是最福薄的人。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人生難得一清靜,無事便是福,無怨便是德。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喜歡「作」,放著好福氣不去享受,偏要無事生非、無中生有,不搞得雞犬不寧,絕不罷休,最後徒留悔恨。
可能,某些人搞事情的動機是好的,比如說「為了家人好」、「為了朋友好」,但最終結果招致了一大堆麻煩,正可謂是「好心辦壞事」。
做人要知足,該收手時就收手,養精蓄銳,切莫貪得無厭,切莫無事生非,這才是惜福之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在做,天在看;君子之道,以知命為第一要務,很多事情非人力可以掌控的,你肆意招攬的事情越多,你的麻煩也越多。
所以說,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少「作」,少無事生非,避免招致不必要的禍患,也避免成為薄福之人。
古語云:「善莫大於恕,惡莫凶於妒,福莫美於安常」,一個人最大的善德便是懂得寬恕待人,一個人最大的惡德便是嫉妒他人;而真正的好福氣往往是安於過平常,不爭,不辯,不費;富而知足,貧而樂道,莫言人之非,莫無事生非;簡簡單單是真實,平平淡淡是幸福!
責任編輯: wendy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