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保育的台灣黑熊(圖片來源:youtube視頻截圖)
【williamhill官网 2018年10月31日讯】「我們正面臨拯救物種滅絕的最後時刻!」這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在10月30日發表年度報告的一段話,警告人類對環境的過度消耗與破壞,已導致自1970年代以來短短40餘年,脊椎動物數量60%從地球上消失。若生態環境衰退的速度持續失控,不僅到2020年減少數量將超過70%,連未來人類也要面臨生態滅絕的考驗,「這是最後機會了!」
據《UDN》報導,國際上規模最大的NGO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亦稱WWF),於10月30日發表了兩年一度的《地球生命力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
其指出從1970年至2014年之間,脊椎動物如哺乳類、爬蟲類、兩生類以及魚鳥等,個體數量大幅減少60%。其中淡水生態系的生物數量更是減少80%;而亞馬遜雨林所位於的拉丁美州一帶情況最為嚴峻,已經將近90%慘遭消滅。
此統計數據是由英國倫敦動物學會(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跟WWF合作,透過16,704個包括鳥、魚、兩棲類跟哺乳類等野生脊椎動物集群的追蹤調查而得。結果顯示數量減少60%,比2014年所發布的52%來得更加惡化。
「野生動物的崩潰邊緣……」在WWF負責環境保護科學的麥克‧巴雷特(Mike Barrett,以下皆音譯)表示:「60%這個數字的規模,假設換成是地球人口減少的話,就相當於把美洲、非洲、歐洲、中國以及大洋洲的人都清空,這是非常驚人的!」
WWF總幹事馬可‧藍柏堤尼(Marco Lambertini)對《法新社》說,目前的狀況已經是人類前所未有的危機,「從數據來看情況越來越糟,而且還在持續惡化,唯一的好消息是:我們現在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WWF英國負責人譚雅.史提爾(Tanya Steele)指出,「我們是第一個明白自己正在摧毀地球的世代,也是還能夠採取行動的最後一個世代。」
在報告中也指出,造成物種滅絕加速的原因,元兇即是人類本身。人類在近代,對自然環境的過度消耗、大量捕撈跟狩獵等活動,都導致生物棲息地受到嚴重的破壞、生物數量隨之大幅下滑。依據WWF的研究,地球物種消亡的速度,比過去數百年提升至100至1,000倍,若按照這種速度,地球的生態恐怕將迎來下次的大滅絕。
在這次報告當中,影響最嚴重是中南美洲地區,造成危機的主要原因是大面積砍伐樹林,導致當地生物群的棲息地被嚴重破壞。在生物種類豐富的亞馬遜雨林中,甚至還有許多物種在沒被人類發現之前,就先慘遭滅絕了。
亞馬遜雨林(圖片來源:youtube視頻截圖)
雖然WWF乃至聯合國等相關組織,並非第一次敲響「生態危機」的警鐘,但是藍柏堤尼仍透過報告發表的機會來呼籲各國重視這個嚴重事態。他表示,人為破壞的速度,已經遠高過各個環團組織投入的自然保護工作。為扭轉頹勢,應當用《巴黎氣候協議》為藍本,重新制定一個國際協約,幫野生動物的滅絕「懸崖勒馬」。
WWF環境顧問東尼‧朱尼普(Tony Juniper)稱,研究報告雖然悲觀,但尚未全然失去希望。依據近6年來的生物棲息地保育工作成果,如印度虎的數量就提升了20%;至於中國熊貓、英國水獺的數量情形也有所改善,可算是悲觀數據中的一線曙光。
朱尼普對《衛報》表示,「人類還是有機會挽回,個人的行動雖然效果細微,但足夠產生影響力;例如減少肉類食品的消耗,總體而言對於減緩危機仍有幫助。」藍柏堤尼表示,最根本的問題在於資源消耗與過度浪費,「現代人必須面對檢討資本與工業生產模式。」
責任編輯: 許天樂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