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重的話題:中國的「天敵」是誰?(圖)
【看中國2018年9月1日訊】按說,只要中國自己不犯錯誤,幾乎就是沒有「天敵」的國家。
自古以來,之所以中國可以成為封閉的自給自足的國家,就緣於這一沒有「天敵」的優勢。中國雖然經常在氣候惡化週期發生自然災害並造成人口的非正常減少,但眾多的平原、比較豐沛的水系(尤其是南方)、雨熱同期的氣候優勢、比較適宜的溫度等自然條件,是實現基本自給自足的基礎。
這是與很多其它國家不同的,比如,長城以北的古代居民(也包括高緯度歐亞國家的居民),當氣溫下降週期來臨時,就會面臨生存危機;非洲、中東的很多地區抗乾旱的能力很差,容易形成生存危機,等等,這些國家都有明顯的「天敵」。
中國可以成為文明古國也是緣於上述的綜合優勢,沒有「天敵」就可以讓自己的文化和族群不斷延續,最終建立了自己的優勢文明。沒有黃河、長江、珠江等幾大水系,就不會有中華文明。
然而,中國三十多年的戰略失誤,培育了自己的「天敵」。
歷史上南北布局對中國的影響
自古以來,中國主要都是中央集權的國家,當中央集權強大、高效的時候,這種互補體系比較有效,可以化解氣候因素帶來的壓力。最典型的就是明朝中期遭遇的史波勒太陽黑子極小期(1430—1520)。
當時氣候異常寒冷,對北方農業的破壞性也異常嚴重,但並未在明朝內部造成嚴重的飢荒事件,這緣於明朝具有高效率的、中央集權模式的社會治理體系和先進的農業體系;否則結果就會相反。
所以,歷史上形成的自然災難,基本都發生在中央集權比較弱的時期,一般是王朝末期,比如:西漢末期,東漢明章之治以後的時期(整個東漢時期的中央集權都比較弱),以東晉(包括東晉後期的南方朝代)為中心的南北朝時代,元末時期,明朝後期,等等。
在這些時期,以華北、黃淮為核心的北方都發生了嚴重的災荒,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調動南方自然資源的能力比較弱(當南北分裂的時候更無法調動),社會治理混亂。這也直接推動了戰爭的爆發,所以這些時期的戰爭也主要發生在北方。
中國是大陸季風性氣候,南北水資源分配不均,每當氣候條件惡化的時候,北方很容易形成自然災害,此時,整個國家就需要更倚重南方的農作物生產,形成互補體系。
戰略失誤培育了中國的「天敵」
以前筆者經常說,中國「改開」以來把工業化的重心放在南方,很可能是嚴重的戰略失誤(老朋友都會記得)。那麼,它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呢?
那就是南方各大農業產區,已經被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化建設嚴重蠶食,環境污染更讓土地的生產能力下降,再加上工農業剪刀差的擴大造成土地拋荒嚴重,導致中國的農作物供給主要依賴北方,而南方卻成為主要的消耗區,這已經是盡人皆知的事實,此其一也。
其二,中國農產品對外依存度從基本自給自足到嚴重依賴進口。按現在的統計數字計算,進口依存度約在21%左右,事實上,統計數字所含的「水分」和農產品走私可能還是一個陷阱。
當傳統自給自足的社會模式被破壞(南方的種植產區遭到破壞)、農產品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之後,中國就從可以自給自足、沒有「天敵」的國家成為有「天敵」的國家。
據數據統計,2017年全年中國糧食累計進口1.3億噸,較2016年增加13.9%。主糧的小麥和稻米進口速度都在快速增長。最大宗的進口農產品是大豆,2017年超過了9600萬噸。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的數字,進口大豆的53%來自巴西,34%來自美國,7%來自阿根廷,其它國家僅佔6%,嚴重依賴美國、巴西、阿根廷。
中國的糧食進口佔比已經非常之高了(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中國年進口大豆約9600萬噸,佔全球大豆貨運總量的60%左右,由此可以計算全球的貨運總量約16000萬噸。而巴西本年度的出口量約在7500萬噸,阿根廷僅能供給800萬噸,即便這兩個國家將自己的大豆全部供給中國,也只能滿足中國需求的86%,從大豆進口來說,考慮其不可替代性,中國離不開美國。
從大豆供給的含義來說,美國、巴西、阿根廷已經是中國的「天敵」。
然而,這僅是靜態的分析,不要忘記最近幾十年是全球氣候趨暖的環境,有利於中國的農產品自給自足。當農作物無法自給自足之後,一旦遭遇氣候惡化,我們會面臨什麼樣的局勢?
氣候惡化糧食減產時,能依賴誰?
氣候是無常的,氣候惡化週期或許正在到來。本月有報導,就在過去的兩個月高溫席捲全球,日本和英國還先後出現有人因持續高溫天氣而死亡的新聞。
人類似乎在進入一個「大火爐」的時期,然而在一片艷陽烈日之下,卻掩蓋著一則很容易忽視的秘密——那就是太陽經歷了為期兩週的持續空白期。在這兩週內,太陽黑子竟然完全隱身,不見了蹤跡。
一般認為這是太陽從極大活動期邁入極小活動期的標誌性事件。這也預示著,在未來至少數年的時間裏,極可能出現氣候的轉折期,旱澇加劇,冷熱加劇,地球從此逐漸進入「寒冷期」。
當「寒冷期」到來的時候,中國北方產糧區的生產很可能無法保證,此時南北方互相調劑的空間將十分有限,對外依存度會繼續加劇,我們又能依賴誰?
全球最主要的農作物輸出國是美國、巴西、加拿大、阿根廷、印尼、澳大利亞、泰國、馬來和東歐的少數國家(比如俄羅斯和烏克蘭)。當中國東北、華北的產量無法保證的時候,俄羅斯、歐盟和烏克蘭是無法指望的,因為它們的生產也一樣難有保證;東南亞小國難以滿足我們這麼大的國家的需求。
所以,美國、巴西、阿根廷(僅美國就佔全球糧食貿易的三分之一左右)等國因其擁有廣闊的耕地、更先進的種植技術和更適宜的氣候條件,農作物產量更有保證,對中國具有戰略意義。
領導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有一千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壞。」用在這裡是非常合適的,因為美國是全球最重要、最發達、產量最有保證的種植業大國。如果認為說這句話的是「美粉」,那就請餓肚子的時候再回憶這句話。
任何一個國家,如果讓自己的肚子依靠別人,就已經犯了極其巨大的錯誤。但錯誤已經犯下,「天敵」已經形成,就要主動把自己關係到無數人的生存的剛性需求,與世界的主要供給方形成互補、甚至結成牢固的同盟關係,方能亡羊補牢。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