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借衣不借鞋」,蘊含著許多為人處世的智慧。(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上溯一個世紀,老輩人們過的都是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所以,生活中並沒有什麼規章制度要遵守,但是,為人處世,都是有規矩可循的,那些規矩被一代又一代的先人們給提煉成簡明扼要的俗話、諺語。
曾經流行的老話,雖然不華麗,但是,卻蘊含著許多做人的道理,比如「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就蘊含著許多為人處世的智慧。「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表面的意思很明顯,就是米和衣服可以外借,柴與鞋卻不可以借給別人。
米也好,柴也好,都是生活必需品,為什麼米可以外借,柴卻不可以呢?這得要從米與柴的區別來說,這裡的「米」泛指食品,是餬口度命的,老輩人常說:「人是鐵,飯是鋼,三天不吃餓得慌。」出借米麵給他人,可以救人飢荒,是積福的善舉,所以,人人都不會拒絕的。
能救人飢荒的米麵都肯借人,為何相對價賤的柴禾卻不能借呢?這和「與人為善」的處世原則不是相背了嗎?其實,仔細想想,柴不外借也是有道理的——「救窮不救懶」。因為那時的鄉村,只要稍微動動手,就可以撈回不少柴草的,如果自己連這點小事都不願做,這樣的懶人,是沒有幫助的必要的。再者,柴與「財」諧音,「財不外出」也是老輩人遵守的原則之一。所以,才會有了「不借柴」的規矩。
而「借衣不借鞋」,與上句也是語意相接的——衣服得花錢置辦,鞋子可以就地取材(古人打草鞋穿是非常常見的)。借衣服的人,一般是有重要的外出活動,比如參加宴請等等,在那個「遠敬衣服近敬人」的時代,沒一兩件好衣服,出門在外是會遭人看不起的。
鞋不外借,有兩個現實的理由,一是每個人的鞋碼不一般大,很難找到「合腳」的,二是,腳是人體最髒的部分,天天泥裡踏、水裡淌的,鞋是被踩踏的對象,穿著自己的鞋無所謂,穿別人的「弄髒、弄臭」是件非常尷尬的事。
另外,從情感上講,鞋是屬於個人隱私品,鞋與個人隱私是有著某種聯繫的,以前有個詞就叫「破鞋」,那意思是很明確的。所以,自己的鞋,還是自己穿為好,要是外借給別人「弄破」了,那真是不好了。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