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微信的生活,怎麼樣?(Pixabay)
【看中國2018年7月18日訊】今天上午,在我隨手轉發了一個文件以後大概五分鐘,我的微信賬號被強制刪除了。我試著打了客服電話,問了朋友,結果都是:沒希望了,再申請一個新號吧。
大概在今年3月,我看到過相似的截屏畫面。當時炸了很多微博,也有少數微信被炸,當時我心裏就在想,微博還好,微信現在跟生活工作聯繫太密切了,要是微信炸了可真是作死了。說實話,當時是有點覺得活該,好死不死在微信上傳啥啊。結果沒過幾個月輪到自己,真的是懵圈了。因為完全當笑話看的一個東西,別人轉給我,我順手就轉出去,一點沒過腦,也沒想到會有什麼後果。
然後就炸了。
我大概從2011年回國後才開始比較多地用微信了,之前還用msn聊天。2015年的時候換過一次手機,之前的聊天記錄都丟了。這個手機用到現在,過去兩三年來事無鉅細全在裡面。微信不像msn,很難存聊天記錄,所以我也一直沒備份。這次被炸了,第一反應就是備份,也茫然不知從何入手。
我過去這兩三年的生活,有很大一部分記錄在微信裡,記錄在聊天記錄和朋友圈裡。我已經習慣把隨時隨地的心情和經歷都在朋友圈分享出去。在cyberspace裡,有一部分我活在那裡。而一瞬間,在某個地方某人(甚至可能是AI)的一個簡單操作,這部分我被殺死了。因為我微信賬號裡有錢,所以我現在還能看我原來緩存裡的聊天記錄,現在發進來的信息我也還能看到,只是不能回覆了。但據說,這樣的狀態不會保持很久,過幾天我就徹底不能用微信了。我理解為我現在屬於死後不久的遊魂狀態,可以看到活人世界的種種,但已經無法參與,等到頭七過後,就要徹底離開人間了。
面對如此現實,我開始反思,我們怎麼一步步讓一個聊天工具如此深地侵入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我到底每天在微信上花那麼多時間都干了什麼了?有必要嗎?
拋開前因不談,只說後果。我從此成了一個芸芸中國人中少數那些不能用微信的人了。這次炸號讓我有機會完成一次有意義的田野調查:在今日之中國,如果沒有微信,到底有多不方便?到底阻礙了我幹什麼?又有哪些好處?從今天開始,我會每天在豆瓣寫一篇日記記錄一個習慣了微信的人如何適應沒有微信的生活。我兒子學校一直鼓吹「21天養成一個好習慣」,我打算記錄21天,看看我是否能習慣沒有微信的生活。如果有必要,我可以把這個記錄一直做下去。
先說說今天被封以後發生的事情。首先要通知家人,還好有電話,還有我兒子的微信,我暫時借用我兒子的微信在家庭小群裡告知大家,當然,不出意外被家裡老人批評教育了。我暫時還沒想好如何解決跟上海家人每日視頻的問題,現在只能靠我老公和兒子的微信了。
下午去參加兒子學校的家長會,他們暑假要去歐洲遊學,大量的通知和聯繫都需要靠微信,我坐在那裡像個傻瓜。只好把老師的二維碼拍下來,等回來讓我老公掃碼進群。換言之,以後兒子在歐洲的情況,我都不能第一時間知道:再想想,似乎也不是什麼壞事。其實我也受夠了學校裡大大小小的群了。
今天是週末,所以工作上的事情不多,有個同事的小群裡有人發現我的號炸了。我打電話給其中一位同事,請她幫我說一聲,以後就直接給我打電話或者發郵件。
當然,豆瓣是第一時間截屏廣而告之了。所以如果是微信朋友圈裡的豆友,你們以後還是發豆郵吧。
最後我把手機裡各個app看了一下,發現唯一可能做備用項的就是支付寶了。除了不能視頻通話,其他大致完全覆蓋了微信的功能。我在支付寶上發了一堆好友申請,希望能盡快把基本社交恢復起來。
我現在基本還處於驚愕狀態,也沒有感覺太不方便。因為一直在跟朋友解釋發生了什麼,所以浪費了很多時間,並沒有真正享受到不能用微信在節約時間上的好處。仍然習慣性打開微信,但只能看看朋友發來的各種詢問消息,然後我打電話回去解釋,有些根本沒有電話,所以也無從說起。
今天就到這裡吧,到這裡吧,休息,休息。
這是強行戒斷微信的第二天。昨天晚上我老公在看球的間隙幫我發了個朋友圈廣而告之,所有有他微信的朋友基本上都知道我的微信已死這個事情,省了我很多一一通知的工夫。有朋友測試過,給我發微信一切正常,跟以前一樣,所以如果沒有通知到的話,他們會以為我突然失聯,或者故意不答覆,但不會想到是我的微信被封了。
有必須聯繫的朋友,已經通過支付寶聯繫起來了。畢竟翻牆還是很麻煩的事情,所以Telegram、Signal之類的都沒有去試。跟家裡人要視頻通話,試了下skype,非常卡,所以暫時沒有找到替代方案,還是得借用兒子的賬號。有通過豆瓣知道我遭遇的朋友,紛紛發來聯繫方式,我也開始通過郵件給朋友發手機號和威廉亚洲官网 的電郵地址。我師兄最淡定,回我一句:「不過也好,試試回到微信前的生活。」
昨天在豆瓣看到一篇有趣的公眾號文章,我在豆瓣轉發的時候隨口說了一句:「不能轉發朋友圈,好難過。。。」說實話並沒有那麼難過。真正懷念的是以前的豆瓣,可以就一個話題討論起來,而不是看到一串「轉發」,「讚」。
我的微信現在的狀態是能收到信息,甚至能看到朋友圈更新,但是無法打開任何鏈接,也無法回覆、點讚、評論。我老公評論:你現在是殭屍號。因為我能看到更新,所以一直忍不住打開微信去刷更新。即使不能回覆,似乎看著微信裡發生的一切也是好的。但因為無法回覆,所以在微信上用的時間肯定比以往要少。但心理上,似乎還沒有與之斷絕聯繫。當然,戒斷都是很難的事情,習慣不是一天養成,也不會一天改變。
今天有一個新發現。因為放不下我關注的那些公眾號,而且也看得到朋友圈轉發的一些公眾號文章的標題,我就希望通過搜索引擎去找那些文章,雖然麻煩一點,但還希望能看到信息。這時我才發現,百度、必應、谷歌都不能通過公眾號文章的標題搜到那篇文章。換言之,微信公眾號文章是一個封閉的世界,只能通過訂閱獲得鏈接,通過朋友圈分享而獲取。一旦微信讓這些公眾號文章的鏈接失效,在這個圈子之外的人是完全沒有辦法獲得信息的。我從來沒有意識到我們已經被微信綁架到這種程度了。那麼多在公眾號上進行知識生產的人,他們生產的知識是依托於這樣一個如此脆弱又極易掌控的體系。想到越來越多的豆友放棄豆瓣日記轉戰公眾號,我真覺得難過。也許我是錯的,我只是沒掌握正確的技術,如果有人知道如何搜索到公眾號上的文章,請告訴我。
今天傍晚,收到一位相熟的老師電話,問我微信賬號的事情。我還以為他是來安慰我,結果發現是今天下午他的號也完了。問了經過,原來他也就是習慣性把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發到小群裡。其實他和我是一個微信群的,昨天我的遭遇已經托朋友在那個群裡說了,他也知道我被炸了。我問他,你都知道我被炸了,怎麼還不注意呢?他說:「我以為你說了違禁的話,我想想我也沒說啥啊。」是啊,我當初看到別人的微信被炸了,也覺得離我很遙遠——要說多出格的事情才會受到這種極刑?事實證明,並不遙遠。
這位老師問我怎麼辦,我跟他說已經多方打聽過消息了,確實是永久禁言。現在的選擇也無非就是不用微信或者重新去找個手機號來再註冊一個微信。我問他怎麼選,他說他也打算不用微信了。其實微信變得必不可少也的確就是最近幾年的事情,我兒子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還在用飛信呢,現在事無鉅細全是微信——因為人人都用,也就變成人人都必須用了。
所以,我反而好奇,不用微信,到底可以不方便到什麼程度。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