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析指出,中國經濟數據多有水分。(圖片來源:Pixabay)
【看中國2018年7月2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日前,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8年1-5月工業企業利潤總額,但是有民眾發現,相比去年工業企業利潤總額下降,但仍然保持高增速。黨報也做出了「解讀」。有分析指出,中國經濟數據多有水分,即便是李克強也不相信。
中國國家統計局6月27日發布的一項經濟數據引發了爭議,有中國民眾粗略計算就得出了與國家統計局完全不同的結果。官方數據顯示, 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7,298.3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6.5%。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為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企業。
而在2017年6月2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為29,047.6億元,同比增速22.7%。
兩則數據簡單對比,就得出了一個有趣的結果:2018年該項數據同比下降1,749.3億元,應該是下降幅度6%,而非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增長16.5%。該計算結果在中國國內網路上發布之後,引發民眾熱議,不少人對官方的數據提出疑問。
民眾計算認為工業企業利潤總額應該是下降6%。(圖片來源:網路/看中國合成)
6月29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在官方網站上發布文章做出說明,進行了回應和解釋。聲稱:「這一數據是真實可靠、實際可比的」。為什麼不是下滑6%,而是增長16.5%?國家統計局解釋說,「主要原因在於企業調查範圍變化、剔除重複計算和非工業生產經營活動剝離。」
但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解釋並沒有讓人信服,民眾指出:「規模2,000萬以上企業虧損的或盈利少的都被人為調出樣本,製造增長率是真相」;「只能說2018年真實數據難看,才調減了樣本企業。」
7月1日,中共黨報《環球時報》也做出了「解讀」,對統計數據的真實性,某專家說,「經濟統計是一項非常嚴肅的工作,不會出現假數據。」
《看中國》特約評論員唐新元認為,中共政府數據造假在各個行業和領域都存在,從GDP甚至到人口數據,都含有水分,政府官員也承認數據含有水分。這給中共當局的經濟決策產生了干擾,即便是李克強也不相信官方數據。同樣,人們看到經濟政策時有變化的一個原因,也是因為經濟數據失真。
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經濟數據所含水分問題,始終被各界質疑。
在1月18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GDP總量為827,122億元,首次邁入80萬億元的門檻。GDP同比增長6.9%,增速較2016年的6.7%提高0.2個百分點。在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針對一些省份出現的GDP擠水分問題,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回應稱:「十年前左右,發現地方數據總量加起來超過全國數據的情況,經過這幾年努力,差距在縮小,但仍然還是有差距。」
當時中國幾個省份宣布將本省份歷史經濟數據進行縮減。例如,內蒙古承認財政、經濟數據存在造假的現象,核減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00億元,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40%;隨後天津把濱海新區濱2016年過萬億的GDP調整為6,654億元,縮水幅度高達三分之一。
這引發國際媒體對中國經濟數據真實性的關注,《法新社》發布文章認為,必須對中國官方公布的經濟增長數字持謹慎態度,因為中國遼寧省的一位政府高官就公開表示,遼寧省過去就長期在經濟增長數據上造假。
早前維基揭密網站公布的一份美國駐中國大使館的備忘錄中透露,早在2007年李克強就表示,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GDP數據是「人造」的,不可相信。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