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宮樂圖》傳遞了宮廷的熱鬧生活。圖中仕女頭部插有玉梳。(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
古代插梳
梳篦,在中國古代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早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有插梳的習慣。當時,雖不完全是為了裝飾(有的和宗教、葬俗有關),但卻是後世插梳習俗的濫觴。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論形制多麼複雜,裝飾多麼考究,它們的外形特徵基本一致,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尤以木料最常見。梳篦的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
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
明清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唐代,婦女往往在頭部插梳以為裝飾,玉梳器薄、齒短,置於頭部。
唐至五代,用於頭部的玉飾品一般都較薄,且玉質精良,表面較少起伏變化,刻畫圖案多用陰線,線條直而密。
耳著明月鐺
由於禮制及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一直到滿清之前,漢族女子一般是不鑽耳洞戴耳環,而主要是耳璫,少數民族有鑽耳洞戴耳環。
宋代女子的耳環比較有特色,是掛在耳朵上,下部墜珠垂於耳下,明代由於一直在恢復沿襲宋制,所以也多是此種形制。
從目前掌握的材料來看,最原始的金屬耳環,大多以青銅製成,它們的造型比較簡單,只要用一根粗銅絲彎制一下便成。
宋代,耳環繁簡不一。簡單者,只以一根粗細各半的銅絲,彎製成一個圓環,尖端挑出向外。
明代,耳環崇尚輕巧。通常以一根粗約0。3釐米的金絲彎製成鉤狀,在金絲的一端,穿上兩顆大小不等的玉珠,大珠在下,小珠在上,兩珠之上再覆一片金制的圓蓋,使整個造型像一個葫蘆,俗謂「葫蘆耳環」。
在耳飾之中,又有耳墜。耳墜是在耳環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一種飾物,它的上部是一個圓環,環上綴一組墜飾,因形得名,故曰耳墜。
責任編輯: 雲淡風輕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