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訓》展華彩!千古賢後:仁孝文徐皇后(圖)


仁孝文徐皇后博學多才,文采非凡,品行高尚,蕙質蘭心,著有《內訓》二十篇,
又類編古人的嘉言善行,寫成《勸善書》,頒行天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仁孝文徐皇后(1362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永樂大帝)嫡後,明開國功臣徐達長女。洪武九年(1376年)被冊封為燕王妃,後被冊立為皇后,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崩於南京,壽46。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仁宗上尊仁孝皇后謚號曰:「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后」。

據《明史》記載,成祖仁孝皇后徐氏,她幼年時便貞潔嫻靜,喜歡讀書,堪稱女中儒生。太祖聞知徐氏賢淑,便將徐達召來說道:「朕與你是布衣之交,自古以來君臣相互投合的,一般都成了姻親。你有這麼好的女兒,朕想將兒子朱棣與她相配。」徐達馬上叩頭拜謝。

永樂五年(1407)七月,徐皇后病重,她仍不忘勸告皇上愛惜百姓,廣求賢才,對宗室要以恩禮相待,不要驕養外戚。當月初四,皇后去世,年僅四十六歲。永樂大帝十分悲痛,在靈谷、天禧二寺為她舉行大齋,接受群臣的祭祀。皇上封其謚號為「仁孝」皇后,並從此不再立皇后。

徐皇后待人處事,體貼謹慎,深受太祖及馬後讚許,為成祖治國安邦獻記獻策。徐皇后生前著有《內訓》二十篇,又類編古人的嘉言善行,寫成《勸善書》,頒行天下。

徐皇后結合歷代有關女子教育的著述及孝慈高皇后的有關言論,著成《內訓》二十篇,內容涉及德性、修身、謹言、慎行等諸多方面。

正如史書所載,仁孝文徐皇后博學多才,文采非凡,品行高尚,蕙質蘭心,智慧過人。通覽《內訓》,文辭質樸而深邃,倡導修德勸善,引用古語和四書五經中的經典語句,讀之如醍醐灌頂,甘露灑心,舒暢清爽。文如其人,透過《內訓》,彷彿穿越時空、看到了一代賢後的絕世風采,她的淳淳教誨如甘露清泉,沁入心脾,猶如醇釀,回味無窮。數百年來,仁孝文徐皇后的《內訓》代代流傳,傳遞著仁愛,播種著善良,讓後世的讀者們受益良多。至今,《內訓》的很多內容仍有現實的意義,筆者摘錄數則,以饗讀者。

(一)人之所以克聖者,莫嚴於養其德性

[古文原文]夫人之所以克聖者,莫嚴於養其德性,以修其身,故首之以「德性」,而次之以「修身」;而修身莫切於謹言行,故次之以「慎言」、「謹行」;推而至於「勤勵」、「節儉」,而又次之以「警戒」。人之所以獲久長之慶者,莫加於積善;所以無過者,莫加於遷善,又次之以「積善」、「遷善」。(《內訓》御製序)

[參考譯文]一個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沒有比修養德性來修正他的行為更重要的了。所以,把「德性」放在第一章,其次是「修身」;而修身,沒有比謹慎自己的言行更重要的了,所以,次之以「慎言」、「謹行」;推而至於「勤勵」、「警戒」,又次之以「節儉」。人之所以能獲得長久的福慶,沒有比平時多積德行善更重要的了;人之所以能夠不犯或少犯過失,沒有比向善更重要的了,所以又次之以「積善」、「遷善」。

(二)仁以居之,義以行之,智以燭之,信以守之,禮以體之

[古文原文]仁以居之,義以行之,智以燭之,信以守之,禮以體之。匪禮勿履,匪義勿由。動必由道,言必由信。匪言而言,則厲階成焉;匪禮而動,則邪僻形焉。閾以限言,玉以節動,禮以制心,道以制欲,養其德性。所以飭身,可不慎與!(《內訓・德性章》)

[參考譯文]應該將「仁愛」作為內心的主宰,將「道義」作為行為的準則,用「智慧」來觀察辨別事物,將「信用」作為為人處世的基礎,將「禮法」作為行事的規度。不合理的事不去做,不合義的事不跟隨,行動必須遵循道德,說話必須嚴守信用。不該說的話說了,禍亂的階梯就形成了;不合禮的事做了,邪惡就出現了。用規矩限制語言,使之不越出自己的房門。用佩戴玉器來限制行動,因為動作稍大佩玉就會啷噹作響。用禮法限制思想,不讓邪思邪念形成。用道德約束慾望,使其不放縱。時時謹慎修正身心,這樣就可以修養品德性情了。因此,修身正己能不謹慎嗎!

(三)無損於性者,乃可以養德;無累於德者,乃可以成性

[古文原文]無損於性者,乃可以養德;無累於德者,乃可以成性。積過由小,害德為大。故大廈傾頹,基址弗固也;己身不飭,德性有虧也。...若夫驕盈嫉忌,肆意適情,以病其德性,斯亦無所取矣。古語云:「處身造宅,黼身建德。」《詩》云:「俾爾彌爾性,純嘏爾常矣。」(《內訓・德性章》)

[參考譯文]一言一行,都不能有損於善良的天性,這樣才能夠修養德行;不能玷污醇淑的德性,不累及德行,用德行涵養天性,用天性促成德性。小的過失不改正,必然會損害大的德性。因此大廈傾危,是地基不牢固的原因;不修養德性,則自己的言行舉止就不得其正,就會百事不興。...至於驕傲自滿、嫉賢忌能、恣肆放蕩、隨心所欲等行為,損害一個人的德性,也是不可取的。古語說:「要使身體有地方居住,就要造房子,要使自己尊貴光榮,就必須樹立德性。」《詩經》上說:「和氣近人的君子,天賜洪福永享受。(或者譯為:一個人要是有德性,就可以一生享受福祿。)」

(四)過而能知,可以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聖

[古文原文]人非上智,其孰無過?過而能知,可以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聖。小過不改,大惡形焉;小善能遷,大善成焉。...若夫以惡小而為之無恤,則必敗;以善小而忽之不為,則必覆。能行小善,大善攸基;戒於小惡,終無大戾。故諺有之曰:「屋漏遷居,路紆改途。」《傳》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內訓・遷善章》)

[參考譯文]人並不是都具有很高才智的,誰又能沒有過錯?有了過錯能夠自知,可以說是明白人;知道了過錯能夠改正,就是一個抬起後腳跟去翹望聖賢的人。微小的過錯不去改正,大的錯誤和惡果就會形成;能夠改正錯誤並去作小小的善事,大的善德就可以養成。...倘若以為一事之惡很小而去做,不多加考慮,那麼一定會遭到失敗;如果認為一事之善很小而忽視它,不去做,那麼必定會受到不良的回報。能去做些小的善事,大的善德就逐漸有了基礎;能警戒小的惡行,最終一定不會有大的罪惡和惡果。故有句諺語說:「房屋漏雨,就遷居換地方;道路曲折,就改途另走一條路。」《左傳》記載說:「人哪一個沒有過錯?有了過錯能改正,沒有比這更好的了。」

(五)希聖者昌,踵弊者亡

[古文原文]夫明鏡可以鑒妍媸,權衡可以擬輕重,尺度可以測長短,往轍可以軌新跡。希聖者昌,踵弊者亡。是故修恭儉莫盛於皇英,求貞順莫備於太姜,效誠莊莫隆於太任,行孝敬莫純於太姒。儀式刑之,齊之則聖,下之則賢,否亦不失於從善。夫珠玉非寶,淑聖為寶;令德不虧,室家是宜。《詩》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其謂是與!(《內訓・景賢範章》)

[參考譯文]明鏡可以照出美和醜,秤錘、秤桿可以稱出輕和重,尺度可以測量出長和短,舊的車轍可以規範新的軌跡。向聖賢之人學習就會昌盛,而跟隨欺詐矇騙、圖佔便宜的人後面,必定會遭到滅亡。因此修煉恭敬、儉樸沒有比娥皇、女英更好的了,追求忠貞、柔順沒有比太姜更完備的了,效仿誠實、莊重沒有比太任更高的了,履行孝義、敬重父母沒有比太姒更純潔的了。如果能取法於此,與之平齊就可以成為聖人,稍微差一點就可以成為賢人,即使有些不能做到,也不失為一個追求善行的人。

珠寶玉器不是真正的寶貝,善良、聖明才是真正的寶貝;使美好的德行不受損害,就可以有益於家庭。《詩經》上說:「對有高尚道德的人,就要仰慕他;對光明正大行為的事,就要仿效行動。」這講的就是我所要教誡的這些呀!

結語:循循善誘、如沐春風的《內訓》

仁孝文徐皇后在《內訓》中倡導道德仁愛,指出要順應天地之道行事,遵循道義、天理,修養自身的「德性」是至關重要的,宛如慈母一般,循循善誘,啟悟良知。讀罷《內訓》,只覺如沐春風,清雅溫馨,吉祥和美,一股暖意充滿胸懷。《周易》雲,子曰: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節自《群書治要》)孔子說,上天所輔助的是能夠順從正道的人,人們所輔助的是篤守誠信的人。按照誠信的要求去做事,而時刻不忘記順從天地之道的人,能夠從上天得到保佑,吉祥而無不利。《內訓》告訴人們要重視德性,仁愛善良,修身正己,誠信不欺,這些美好的品質需要終生實踐,那麼必會得到上天的護佑,人生才會順當有坦途,未來才會光明有希望。

本文留言

作者秦山整理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