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從典故中學習中國式的管治理念(圖)

 2017-05-03 14: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同舟共濟
同舟共濟。(圖片來源:pixabay)

導言

古代的中國人有一套管治國家、管治機構、管治人民的管治哲學,可以拿出來討論一下。

西方的管理學、政治行政較側重方法,而中國的較側重精神。中國天人合一仍然是主導思想。在理念方面,皋陶和莊子提倡「天道觀」,孟子提倡「仁義觀」,歐陽修提倡「德治觀」。在實踐方面,皋陶提倡用人唯德、和衷共治、「五倫」「五常」、重德重禮和刑教並施;孟子提倡重仁重義輕利;歐陽修提倡用人唯德、堅守道義、忠信待人、珍惜名節和同心共濟;莊子提倡順天、德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應如此,以德來修好自己的心性,以德來打理好家庭,以德來管理好機構,以德來營運好生意,以德來管治好國家,以德來統治好世界,世界必能大同。能運用到生活中去,值得借鏡!

另外,義大利哲學家馬基維利的《君王論》影響著法國拿破崙、德國希特勒、義大利麥索裡尼等專權的統治者,遺害深遠,值得反思!。

和衷

首先講一講「和衷共濟」。

「和衷」出自於《尚書》《虞(粵音「余」)書》之《皋(粵音「高」)陶謨(粵音「毛」)》。《虞書之皋陶謨》有這一段記載:皋陶曰:「天敘有典,敕(粵音「戚」)我五典五敦(粵音「噸」)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粵音「人」)協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

內容記載皋陶和帝禹對於以德治國的一段對話,《皋陶謨》就是皋陶獻給帝禹的「謀畧」,當時,皋陶是舜帝的一位大臣,掌管刑法和教化。這篇文章的意思是這樣:上天規定了做人的典範,這五種人倫的典範就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人要把這五種人倫的典範配合「仁、義、禮、智、信」這「五常」的道理敦厚的執行起來啊!(「五典」又名「五常」,即「人之常行」,就是人人都經常要實踐的規範。)上天規定了做人的禮制,這五種人生的禮制就是祭祀的「吉禮」、冠婚的「嘉禮」、迎賓的「賓禮」、行軍的「軍禮」和喪葬的「凶禮」,人要把這五種禮制恭恭敬敬的執行起來啊!君臣之間、家人之間、朋友之間都要互相恭敬、同心協力啊!上天會任命有德行的去管理國家、民族,「五服」就是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人各有與官階相稱的五種服飾,配以五種與官階服飾相稱的五種佩戴、裝飾,各官員就要各安其份、各盡其職啊!天亦會討伐有罪的人,「五刑」就是墨、劓(粵音「二」)、剕(粵音「翡」)、宮、大辟(粵音「辟」),大辟就是死刑,其它的刑罰都與傷害人體有關,非常殘忍,當今文明的社會不會使用,就不再解釋了。「五刑」會配合五種行刑的用具來懲治犯了罪的人,所以要警惕人不可以行差踏錯啊!

皋陶生於上古時期的帝堯、帝舜、夏禹時期,約西元前2280年至約西元前2170年,享年106歲。皋陶是一位賢臣,協助帝堯、帝舜和大禹制定刑法和教化工作,任內公正嚴明,獎罰分明,刑教兼施,社會和諧,天下大治,因而名聞後世。

《尚書》是古代朝廷議政公文。有一次,帝舜、禹與朝中大臣相議政事,皋陶講出了他對修身、齊家、安民、治國的重要謀略,史官將他們的對話記錄了下來,寫成本篇《尚書》《虞書之皋陶謨》。在《虞書之皋陶謨》中,皋陶提出了「順天道」治理之法。一、優越的治理制度就是集體共治,要「協恭和衷」,上下一心,互相恭敬、同心協力去把國家治理好;二、要以人為本,確立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倫關係,配合「仁、義、禮、智、信」「五常」去做人;三、重人民的教化工作,重德、重禮、重倫常,自己以身作則,公正嚴明;四、「天命有德」,用人以德為先,以人的高尚情操為首要考慮條件;五、獎罰分明,刑教並施,人民、百官就會貢獻國家,以求獎賞,人民、百官就會遠離罪惡,不會行差踏錯,以免受刑責;六、皋陶認為以上治理國家方案都是順應天意,循乎自然的,他認為天就是這樣定了人的倫常、禮教、體制。

共濟

「共濟」出自於《國語・魯語下篇》:「諸侯伐秦,及涇(粵音「經」)莫濟。晉叔向見叔孫穆子曰:「諸侯謂秦不恭而討之,及涇而止,於秦何益?」穆子曰:「豹之業,及〈匏有苦葉〉矣,不知其他。」叔向退,召舟虞與司馬,曰:「夫苦匏(粵音「刨」)不材於人,共濟而已。魯叔孫賦〈匏有苦葉〉,必將涉矣。具舟除隧,不共有法。」是行也,魯人以莒(粵音「舉」)人先濟,諸侯從之。」

根據記載,春秋時代,晉國為了報仇,號召諸侯出兵攻打秦國,途中經過涇水,軍隊不能渡河。晉大夫叔向就去請教魯國的大夫叔孫豹:「諸侯認為秦國不守道義,所以要攻打她,但是到了涇水就不能夠渡河,這樣子又怎能攻陷秦國呢?我們該怎麼辦呢?叔孫豹回答說:「我不懂其它的事,只懂得吟誦《詩經・匏有苦葉》。」得到提示的叔向告退後,立即召來掌管船隻和軍務的官員,說:「苦匏不可食用,只能共濟,就是拿來當作渡河的浮囊。叔孫豹一定是打算要渡河了,你們要盡快以苦匏來做船隻,渡河的準備做好了之後,我們就跟著叔孫豹一齊渡河罷!」到了真正渡河的一天,魯國的人以莒國的士兵先渡河,然後,其他諸侯的士兵跟著渡河。

這個故事講出了懂得造船的造船,懂得水性的先渡河,大家各展所長,最終所有士兵都能順利渡河。

和衷共濟

「和衷共濟」是由「和衷」和「共濟」兩個詞語組合而成。後來這兩個典故被合用成「和衷共濟」一個成語,用來比喻大家一條心,彼此同心克服困難,共渡難關。

同心共濟

宋朝歐陽修的《古文觀止卷九朋黨論》:「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這篇文章講出了一個人應有的操守:要堅守道義,要以忠信待人接物,要珍惜名節。以這樣來修身,大家才是同道,彼此的心性都有提高;以這樣來治理國家,大家才能「同心而共濟」,國家才能管治好,由此至終都要一樣。歐陽修在《朋黨論》中清晰講明人要守道義、講忠信、保氣節,以這樣來治理國家,大家才能同心一致將國家管治好。

我們身為中國人,大家有沒有做到「和衷共濟」、「同心共濟」呢?把我們的家庭打理好?把我們的機構管理好?把我們的生意經營好?把我們的國家管治好呢?切勿中國人斗中國人呀!

仁義

古代的中國人有一套管治國家、管治機構、管治人民的管治哲學。「仁義」亦是其中之一。

《孟子》《梁惠王上》有這樣的一段記載: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粵音「手」)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白話語譯就是:孟子去參見梁惠王,梁惠王問孟子:「老先生,您千里長途跋涉來到這裡,應該有利於我梁國吧?」孟子回答:「王上,何需一定要講利益呢?亦都可以講仁義的!」如果作為一個王帝只顧說:‘怎麼樣使我的國家得到利益呢?’作為一個當官的人只顧說:‘怎麼樣使我的家得到利益呢?’作為一個市民只顧說:‘怎麼樣使我本身得到利益呢?’如果上上下下的交往都是想從中取利,國家就危險了!」

《孟子》《梁惠王上》講出了:人與人的交往、人與國的交往、國與國的交往不應都是想從中取利,亦都應該講仁義的。各位讀者:若果國與國、國與人、人與人的交往只有利而沒有仁義,那麼,國家和人民就會遭逢厄運、遭報應了!天災人禍就在所難免的了!所謂「人不治天治」!

古代的中國人有一套管治國家、管治機構、管治人民的管治哲學。「德」又是另外一個範疇。

《莊子》《南華真經內篇》《天運第十四篇》云:「天有六極五常,帝王順之則治,逆之則凶。九洛之事,治成德備,監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謂上皇。」這篇文章就是說:上天有六極五常等各種天象,這裡「五常」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六極」是指形成萬物的一些元素。作為一國之君,若能順應天時,便能治理好國家,若逆天而行則會招來凶險。以德來治理國家大事,德政會惠及人民,就受到天下人民擁戴,這就是「上皇」,上好的皇帝。

歷代先皇、先賢、先哲會仰觀天象、讀易理、推術數,都希望道法自然,然後以德把國家治理好,以德教化天下,上行下效,人民安居樂業,材德兼備,自然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要徹底解決人與人、人與國、國與國之間的矛盾,由上而下應要重德,人道德低下社會就亂,大家和諧共處是官民的共同願望,不是單靠完備的法制、強大的兵權、警力所能做到,只有威德大、民望高的當權者以德治天下才能達到。若當權者能修德養性,兼善天下,又以德治國,體恤民情,人民必在德政下蒙福,施政才受人民愛戴,社會無積累怨氣,政府施政必然都能順利推行,除了民生、經濟盡量做好外,還要為國人締造一個思想、言論和信仰自由、民主的空間,民心之所向,國家必然太平盛世。上行下效,人民也必重德修心,世人有目共睹國家的太平昌盛,眼見以德治國功效,必會爭相效法,造福世人,才是賢德者之所為,才能在歷史上流芳百世,不枉此位。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亦如是,以德來修好自己的心性,以德來打理好家庭,以德來管理好機構,以德來營運好生意,以德來管治好國家,以德來統治好世界,世界必能大同。

反思

《紫釵記》

當朝廷高官貪贓枉法的時候,人民就渴望有神明保佑,有正義的人物來打救。在唐滌生名曲《紫釵記》中,盧太尉假公濟私,要男主角李益與他的女兒結合,女主角霍小玉在貧病交迫之下求神幫助,遇上朝廷命官黃衫客出手相助,最終積善德得善緣,有情人終成眷屬,盧太尉就造業遭報。做官就要做受人民愛戴的父母官啦!

《The River of No Return》

當國家治理得不好,人民的生活就會苦,為了生計,人民被迫要遠離家園,漂洋過海,在外地過著無根的生活。《The River of No Return》(《大江東去》)這個電影的背景是1849年後美國西北山區的淘金熱(Gold Rush)時代。當時中國國力正走向衰弱,很多中國人都被「賣豬仔」式到當地掘金,中國人聚居多了,就形成了後來的「唐人街」(Chinatown)(又稱「華埠」、「中國城」或日本人所稱的「中華街」)。

《君王論》

尼可洛・馬基維利(Niccolòdi Bernardo dei Machiavelli)(1469~1527)是義大利的哲學家,亦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君王論》提出了君主可以不擇手段,甚至採取邪惡的手腕去鞏固自己的政權。《君王論》被很多專權的統治者如德國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義大利麥索裡尼(Benito Mussolini,1883~1945)等獨裁者視為金科玉律,遺害深遠。1939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欠缺人性、無止境的貪婪、權力慾的結果,暴露了人性最醜惡、最凶險的一面。

1804年,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原先打算將《第三首交響曲-英雄》(Symphony No.3-Eroica)這首樂曲獻給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以為他是一位會推行民主、反帝制的一位開明的統治者,後來發現他還是一位獨裁者,決定改為獻給一位贊助人Prince Joseph Franz Maximilian Lobkowitz,但是,曲名仍維持《英雄》(Eroica)。《君王論》亦是拿破崙奉為金科玉律的一本書。歷史告訴我們獨裁統治通常都難得民心,被人民所唾棄!

貝隆夫人

阿根廷前第一夫人伊娃・貝隆(Eva Peron)(1919~1952)是前阿根廷總統貝隆(1895~1974)的第二任太太,她從一個鄉村小姑娘一躍而成為受萬人敬仰的、在當時可說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女士,她在阿根廷大大提升了女性的地位,改善了人民的福利、衛生、醫療和貧窮等,對阿根廷人民來說,她是一個偉大的領袖。

生命智慧話語

本文的生命智慧話語就是:「同舟共濟。」

「同舟共濟」出自《孫子・九地篇》。《孫子・九地篇》是這樣記載的:「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共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這個典故發生於春秋時代,吳國與越國交惡,當吳國的人與越國的人共同坐在同一艘船渡江的時候遇到風浪,大家彼此相救好像左右手一樣合作得非常好。這個典故也反映了傳統的中國人都明白到大家要患難與共,同心協力,團結互助去克服困難。我們身為現代的中國人,大家都要「和衷共濟」、「同心共濟」、「同舟共濟」啊!

来源:看中國來稿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