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何清漣:龐氏增長,經濟舵手換人是否有救?(圖)

 2016-08-16 12: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龐氏增長」這一詞,是從美國龐氏騙局引伸而來。(網路資料圖片)

【看中國2016年08月16日訊】8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掌舵大國經濟習近平引領中國經濟開啟新航程》,這篇文章正式宣告:盛傳了幾個月的「南北院之爭」暫告一段落,中共一哥習近平正式接掌中國經濟之舵。從民間角度來看,今上喜歡攬權專斷,李相溫和親民,後者所獲同情分較高。但如今中國經濟陷入龐氏增長困局,最好著眼於一點:目前中國經濟的龐氏困局是否可解以及誰能解決。

「龐氏增長」造成的金融空轉現象

「龐氏增長」這一詞,是從美國龐氏騙局引伸而來。高度依賴金融活動的現代經濟體系與龐氏騙局有著相同的運行機制,其本質就是設計一個宣稱能夠獲得高收益的投資活動,吸引大量投資者參與其中,用後期投資者的資金支付前期投資者的高收益,循環往復,直至後續資金難以為繼、或投資者信心不再之時,整個系統迅速崩潰。中國在金融自由化口號下的金融業一枝獨秀,政府不斷投放新增貸款,與龐氏騙局有類似功能。

如今中國經濟的核心議題就是抑制資產泡沫,以免貨幣堰塞湖決堤。李相今年5月表示「相忍為國,不搞強刺激」之後不久,今上的經濟班底所主張的「抑制資產泡沫」之舉措就開始實施了。

先看中國的「資產泡沫」有多大。2015年,總共新增貸款11.72萬億;今年截至6月份數據,新增貸款75300億元,環比增長40%。但7月末的數據卻是:人民幣貸款增加4636億元。分部門看,住戶部門貸款增加4575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197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4773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減少26億元。

7月份的新增貸款流向明確,98.7%新增貸款流入了房地產。那麼,2015年的11萬億與今年前6個月的新增貸款都流到哪裡去了?這裡需要簡單回顧一下。

中國自2012年之後,資金開始「避實就虛」,貨幣逐漸走向持續邊際寬鬆的軌道,實體經濟百業蕭條,金融業一枝獨秀地「繁榮」發展。初期表現是影子銀行氾濫成災。在「金融自由化」、「金融創新」口號的導向下,出現了琳琅滿目的以P2P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金融的財富管理平臺。到2015年第一季度,幾乎所有金融從業者都看到P2P前景不妙,中國最大P2P平臺——平安保險旗下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陸金所董事長計葵生(Gregory Gibb)公開預測,P2P業務模式正在變成金字塔騙局,中國超過1500家網貸平臺中的絕大多數將會破產,大概只有二十分之一會倖存下來。

P2P玩不下去,11萬億新增貸款去了哪裡?用國內行話來說,叫做金融空轉。所謂空轉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貨幣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空轉,並未進入實體經濟;二是指貨幣資金在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之間空轉。兩種金融空轉涉及的主體主要有銀行、國有企業、上市公司等,但結果只有一個,這些貨幣未進入實體經濟,因而失去了對經濟的刺激作用。實體經濟如今堪稱殘花滿地,盈利及償債能力都差,無論是什麼行業都獲利困難,企業經營者的信心下降,即使企業沒死掉,也選擇主動關閉。

龐氏增長困局易成難解

大量新增貸款進入哪些領域?據國內財經媒體總結,2015年的11萬億是以下流向:

1、具體貸款投向上,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基礎設施、房地產行業是新增貸款投向的主要領域。

2、從企業貸款種類來看,中長期貸款少,短期貸款多,主要用於資金流轉,而不是用於投資。特別是對產能過剩的企業貸款,多半是帳面遊戲,是借新債還舊債,進入不了實體經濟。相關調研數據表明,新增信貸擴張的52%用於實體經濟主體還本付息,只有少部分流動性真的進入實體經濟。

3、流入證金部門。2015年上半年是由於股市火爆,導致金融業增加值的增速超過17%。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年初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在將GDP目標降低的同時,卻把M2(廣義貨幣)的目標提高至13%,顯然有違常理。但國內媒體卻未就此挖掘下去。因為注意到這一點,我對中國經濟陷入龐氏增長困局,並不感到意外。

中國經濟陷入龐氏增長,顯現了兩個特點:第一,金融業喪失了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功能,變成前面提到的兩個「空轉」,說得直白一些,就是金融經濟的畸形膨脹擠壓了實體經濟的發展空間。第二,金融業利潤佔中國經濟利潤的80%,擠壓了實體經濟利潤,讓實體經濟無利可圖。

今年7月,美國麥肯錫公司發表一份題為《中國的選擇:抓住5萬億美元的生產力機遇》的報告,該報告分析了逾3500家中國上市公司(營收相當於中國2015年GDP總量的55%)和7000多家美國上市公司(營收相當於美國2015年GDP總量的85%)的數據,對中美兩國經濟利潤進行了測算。測算結果是:中國金融行業的利潤佔中國整體經濟利潤的80%以上,在全球是最高的;而美國的這一比例在20%左右。說得直白一些,中國經濟的利潤都被畸形發展的金融行業所吞噬,這可以部分解釋中國虛擬經濟超常「興旺」,實體經濟一蹶不振這一現象。

新增貸款的錢,除了國企外,其他的錢跑到哪裡去了?一是樓市,造成中國一線城市房產價格不斷瘋漲;二是股市,三是大宗商品市場,唯獨不進入實體經濟,形成了貸幣堰塞湖現象。

經濟病入膏肓,換了舵手又怎樣?

中國經濟換了掌舵者,是否能開出新局?對此我比較懷疑。

我多次說過,李相剛上任時,也是要中止貨幣寬鬆政策的,曾經兩度實行過,但每次不到一個月就悄悄結束。原因我已在三篇文章中談過,軟措施鬥不過強形勢,非不為也,是不能也。(分別見《「李克強經濟學」的制度基礎何在?》、《政府投資號急吹「克強經濟學」破產》、《總理大位縱易主,經濟頹勢也難挽》)

中國近30餘年以來的金融放貸史證明,哪段時期銀行貸款投放過猛,必然在一段時間後就會出現不良貸款的明顯增加。如果說中國對銀行壞帳的形成早就司空見慣(已經出現過兩輪,現在是經歷2009年開始的第三輪),那本文所言中國經濟陷入龐氏增長卻是新問題:這牽涉到一個問題,即中國經濟是否能救?

麥肯錫報告認為,中國有能力支撐並推動這樣的拯救行動。報告認為,中國的政府負債約佔GDP的50%,而德美兩國該比例在80%至90%之間,日本則為240%。將負債佔比GDP增至65%,就能為中國新增10萬億元人民幣的資金,足以滿足極端情境中8.2萬億元人民幣的調整成本。根據中國財政部數據,截止到2016年4月,中國政府管理著123萬億元人民幣的資產。出售部分資產也能帶來更多的資金。報告稱,自2010年以來,政府控制的土地資源每年能產生約3.5萬億元人民幣的稅收。此外,中國還擁有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必要時也可動用」。

但我認為,拯救中國經濟的真正問題不在於中國政府是否有錢救,而是中國的經濟結構如何才能正常化。李相採用的辦法是在金融市場化的名目下不斷向國企、房市、股市輸血;今上的辦法,原則性的提法是「供給側改革」、「將國企做大做強」。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企業改革開始,調整產業結構,讓國企繼續成為中國經濟的領頭羊。

二者的方法其實沒有本質的不同。中共建政後的歷史表明,集中一切資源將國企做大做強,最多隻是曇花一現的大與強,最後必然成為殭屍企業。今上與李相的方式如果硬要說有區別,只在於懲罰機制不同。李相所提「金融市場化」改革的理論方向是讓企業因高負債破產,但實際上沒見國企破產,李相只是搬出朱相當年的舊章程,虧損企業債轉股,以幫助國企解套;如果是今上掌舵,可能就讓國企廠長經理因業績不佳下崗。這已經有過先例:2015年股市權力與市場對決,政府失敗,結局「救市三軍盡皆入獄」,上演了中國金融證券界的豪華版「監獄風雲」。

中國經濟陷入龐氏增長,這一困局易成難解。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之後,能夠很快進入U型反彈,是因為實體經濟狀態健康。中國經濟的實體部分早就哀鴻遍野,一旦發生金融危機,中產以下將被洗劫一空。因此,只能祈禱中國經濟這艘大船換了舵手之後,能夠開出新局。雖然我對此並不樂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美國之音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