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6年01月17日訊】作者前言:我始終認為,社會的進步是靠人去推動的。社會不會在沒有任何力的作用下自動滾滾向前,只有大部分人關心社會並且身體力行去推動,我們才有可能享受到社會前進發展的果實。所以,我願意寫下自己思考的成果和大家分享。你可以說,然而這並沒什麼用,但我想,作為個體我在努力改變些什麼,這就夠了。
2015年香港的關鍵字是財富危局,2016年將是慘烈的斷崖式硬著陸。
2015年,香港處於前所未有的財富危局。危局的核心表現是高資產價格,或者說天價資產。其實質是虛殼價格泡沫和高負債的組合:一方面,高資產價格=匯率x(股市+樓市),高資產價格看起來很輝煌,但只是表面漂亮的肥皂泡;另一方面,背後是天量負債的極其畸形的經濟,包括過度依賴大陸經濟、生產要素價格奇高、企業經營困難,民眾實際收入萎縮以及天量負債。高資產價格是香港經濟的毒瘤,已經吸乾香港的社會財富。在2015年四季度,隨著股市下跌、樓市冰凍、美聯儲加息,香港高資產價格泡沫開始破裂。
2016年,香港將進入硬著陸階段。世界上所有的經濟泡沫破裂之後都不會有所謂平穩的軟著陸,只可能以硬著陸的經濟崩潰收場。在經濟硬著陸崩潰後,社會往往出現嚴重動盪,甚至產生飢荒和戰爭等後果。2016年,中國經歷金融危機後進入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階段,加上國際經濟亂局,推動香港的高資產泡沫全面破裂,香港經濟將以慘烈的方式崩潰。
2016年是香港歷史上最主要的下降拐點。從香港開埠起,經歷了長達170多年的長期經濟增長,2015年達到表面輝煌的頂點,但內裡已經處於全面危局。2016年是香港經濟和社會斷崖式崩潰的主要拐點。我曾經概述過香港的關鍵問題,並且提及長期的黯淡圖景。在2015年,以多篇經濟文章從不同角度分析香港的主要問題,準確預測香港中近期的經濟下滑走勢。2016年開始的慘烈崩盤,也是我分析的中近期經濟下滑與長期黯淡圖景的銜接。
如果考察香港的長期歷史,就會發現「2015危局 —— 2016 慘烈 —— 長期黯淡」局面形成,既有香港從開埠以來的制度和文化缺陷的基本原因,也有過去30年香港錯誤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道路的直接影響。本文主要對過去30年錯誤道路和政策進行概述,進而推導出香港不可避免的全面經濟崩潰以及社會財富的慘重損失。
一、天價資產
2014年,香港樓市物業總市值達20.6萬億港元,折合2.6萬億美元,可以買下將近2個紐約或3個新加坡。2015年4月15日,香港股市市值達到5.12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大陸股市)。當日,日本股市市值不到5萬億美元,意味著小小的香港股市市值超過大企業林立的日本。另外,香港2013年的GDP總值為2700多億美元,而且增長緩慢。在4月15日,香港股市加樓市的市值達到8萬億美元(考慮到樓價上漲),與當期香港GDP不到3000億美元的數值相比,差不多達27倍。
高資產價格是香港的主要毒瘤。表面上,股市和樓市構成的高資產價格,讓香港經濟顯得非常耀眼。但實際上,高資產價格如同毒瘤,通過吸乾香港的真實財富而發展和維持。資產價格越高,香港的真實財富損失越大。從香港股市和樓市與GDP的比例可以看出,香港經濟已經像癌症末期病人,毒瘤超級膨脹,病人身體中的營養幾乎被耗光,變得瘦骨嶙峋,只需要最輕微的影響,病人就可能死亡,毒瘤也隨之消亡。
高資產價格的根本原因在於香港放棄製造業轉向貿易和金融。從資金的角度考量,製造業是長期資金緊張。首先,製造業需要大量的初始研發投資(專利等)、固定資產投資和現金流才能開工生產和銷售;其次,製造業在發展和運作過程中,都必須持續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研發和設備投資、運營管理和維護、支付員工和供應商賬款;第三,不論製造業發展規模多大,只要一直在發展和升級,就必須持續投入資金。
尤其隨著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製造業研發投資需求極度膨脹,製造業必然資金緊張,而且是長期緊張,可以動用的資金儲備相當有限。所以,在一個製造業為主的地區,人們手頭的現金有限,樓市股市等金融資產價格也很低。與之相對比,貿易和金融的固定資產投入少,運營費用低,研發投入更低。當貿易和金融獲得收入後,所得現金流充裕,隨時可以進行大量的資金調配。在製造業少、金融資金充裕的地區,資金的主要投向是樓市和股市等金融資產領域,推動資產價格上漲,因此貿易金融為主的地區,金融資產價格高,尤其是股市樓市價格高。
在製造業流失和貿易金融發展的推動下,香港股市和樓市迅速變得火熱。1990-1997年,恆指從2000多點升到16000多點,樓價也從1000多元漲到接近10000元,漲幅達5-10倍。如果從製造業資金和貿易金融業資金的對比角度,可以看出香港1997年前的炒房熱和房價暴漲的基本原因。
從1980年代開始,隨著大陸改革開放和深圳的發展,香港製造業開始向大陸轉移,在1990年代急劇加速。隨著香港製造業大量向大陸轉移,香港製造業形態也發生關鍵改變。香港製造業搬到大陸後,各方面運營成本大幅降低,產生的利潤急劇提高,香港製造業不再投入研發資金。同時香港籍高技能員工被大陸低技能員工替代,製造業也不再進行員工高技能培訓投入。在這樣的情況下,本來蓄積在香港製造業大量現金,被充分釋放出來。而且,香港在大陸血汗工廠也獲利豐厚,持續釋放大量現金。
香港的貿易和金融獲得極大發展,行業利潤高,對總體經濟拉動能力強,支持香港經濟繁榮,推動高端市政和建築發展。在香港製造業萎縮而實現大量資金釋放、香港在大陸工廠實現利潤、貿易和金融獲利豐厚的共同作用下,大規模的溢出資金自然流向房地產和股市,從而大幅推高香港房價和股價。地產商則通過高價銷售樓花獲得豐厚的收益,成為巨富。在1990年代前半期的世界財富排行榜上,多個香港地產商位居世界前十位。
1997年後,香港錯過重大的獨立發展機遇。董建華被委任特首之後,實施「8萬5」政策打壓房價,制定極具遠見的戰略規劃,推動香港向數碼港等現代高科技產業升級。但是,董建華為人傲慢,缺乏親和力,而且任人唯親,甚至官商勾結(後來在辭職前自己承認),成為其執政的主要問題。
除了其個人問題外,董建華的規劃還忽略了三個關鍵背景:
1、基礎淪陷。中國血汗工廠對香港製造業形成摧毀式打擊。香港的工廠老闆們為了眼前的利益,全面將工廠搬到大陸,去享受血汗工廠政策,不再持續投入研發。當製造業停止研發,高科技成果很難轉化,難以實現利潤,無力繼續投資,最終導致高科技發展步履艱難。
2、香港文化缺陷。香港文化的基本問題是只關注眼前利益,不考慮長遠發展。高科技產業發展需要長期努力,而且投入極大,但是,香港社會已經轉入貿易和金融的短期獲利模式,人們天天討論的是股價和樓市,很少有人對高科技這樣的長期投資感興趣。很多製造業老闆看到股市和樓市賺錢,也放棄製造業而轉向炒股、炒樓和房地產中介等。
3、房價暴跌。在「8萬5」政策實施後,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同時製造業加速流向大陸,香港失業率急升,房價崩盤。一部分香港民眾因為高位炒房而成負資產,對「8萬5」怨聲載道,這成為董建華下臺的關鍵原因。
從政策思路上,「8萬5」打壓房價與維護香港製造業和高科技產業經濟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當人們陷入負資產的時候,不是檢討1997前香港樓市過於瘋狂,不是反思自己參與股市和樓市投機炒作的錯誤,不是思考失去製造業後的香港生存基礎,而是將矛頭指向董建華的長遠經濟戰略。當人們都只看自己的眼前利益,誰會關心香港的長遠未來? 最後,董建華頂不住香港民眾的輿論和示威壓力,認錯辭職。董辭職後,其曾經推動的富有遠見著實的經濟規劃也被拋棄,香港徹底失去以內在財富增長(製造業+高科技)而獨立發展的未來。
香港製造業的流失加速香港文化的淺薄化。從財富的角度,製造業是積澱知識技術、資金設備、人才管理等各類社會財富的深水池。尤其在1980年代,香港製造業處於關鍵的十字路口:一部分製造業由於本身技術含量低,缺乏升級轉型的空間,開始遭到淘汰;一部分製造業的科技含量則越來越高,在國際上形成較明顯的競爭優勢。從長遠的角度,香港社會應當強化第二部分,進行更大的研發投入,推動中高技術製造業的發展,讓香港的綜合財富積累越來越多。但是,香港社會選擇了第一部分,全面淘汰製造業,將製造業轉向大陸,包括將技術含量較高的製造業也一起轉移到大陸。
在香港人將製造業的深水池抽乾後,也溢出大量的資金,人們顯得更有錢。但是香港人沒有意識到的是,知識技術、設備和維護、人才管理等財富在整個轉移過程中完全流失,成為香港最重大的損失。隨後,人們將財富投入股市和樓市等資產市場。人們從製造業追求技藝精深變成追求資產價格泡沫,意味著香港文化加速淺薄。
隨著資產價格泡沫化,香港貧富懸殊急劇加大。在製造業溢出的資金進入資本市場後,股市樓市很快溢出各種漂亮的資產泡沫。無數港人看到泡沫的表面收益,隨即為之瘋狂。在1996-97年的炒作高峰期,港人茶餘飯後討論的主要一個主題是樓市,這種討論促使更多人跟風入市。民眾追高炒房大量貸款,等於自己借貸變窮同時把大量資金送給房地產商。房地產商拿著買房者的墊資,再從事房地產開發,一本萬利。
民眾只關注房價帶來的增值,忽略自己實質上變得越來越窮。因為不論房價漲到多少,只要不賣房,都是虛假的泡沫;當房價過高(核心指標是租售比),不論房價漲多高,都是泡沫或者龐氏騙局。隨後香港房價暴跌,部分房屋成為負資產,這些香港市民淪為負翁。但是人們並不自我反思,而是去埋怨董建華。此時,李嘉誠等地產富豪坐擁巨額資金,在樓市暴跌後抄底。因為,只要香港不再從事製造業,資產泡沫化還會重新出現,房地產富豪在新一輪資產泡沫產生後,必然再次實現新一輪財富增值。
隨著大陸經濟增長,失去製造業基礎的香港主要依賴大陸而獲利。在2003年沙士之後,香港經濟明顯好轉,越來越興旺。首先,由於大陸血汗工廠和勞務出口急劇增加,促進香港貿易和技術服務業高速發展。香港作為自由港,中西文化薈萃之地,可以比較輕鬆的從這部分獲取豐厚利潤。其次,大陸經濟的融資需求急劇增加,刺激香港金融業極度膨脹。金融業被看作是經濟金字塔尖的行業,社會地位高而且收益豐厚,吸引最聰明的港人學習和參與。第三,自由行帶來越來越多的內地權貴遊客,讓旅遊商業變得日漸火爆,給中低技能的港人以增加收入的機會。
在香港人都積極搵錢時忽略了三個重要問題:第一、依附性。收入來源主要依附大陸經濟,香港基本失去經濟獨立性,一旦大陸經濟出問題,香港必然受到衝擊。第二、過時性。雖然貿易和金融表面上顯得高端,但實際上都是傳統行業,極大過剩,一旦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出問題,這兩個過剩的傳統行業將大規模倒閉。但是香港人注重眼前利益,繼續歡迎和積極參與這些業務。第三、淺薄性。貿易、金融和旅遊商業沒有獨立的積累,所有財富都浮於表面,一旦中國和世界經濟轉差,這些行業立即受到衝擊,沒有任何緩衝餘地,也沒有轉型空間。
2009年以後,香港的依賴型經濟和資產價格泡沫被進一步強化。在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香港經濟也經歷幾個月的短暫困難期。不過,世界各國很快採取行動,通過大規模印鈔和政府負債的方式給經濟打雞血。中國大陸實施4萬億經濟刺激,與各國印鈔合流,制定以房地產為主的經濟增長策略。而香港作為中國大陸和西方的主要中轉金融貿易港,很快得到天量資金的全面支持。國際資金通過香港進入大陸以及大陸大規模到香港股票上市和發行債券,都讓香港金融業極度繁榮。大陸官員和土豪到香港旅遊購物,讓奢侈品銷售極度火熱,香港酒店和商鋪賺到手軟。旅遊商業的興旺支持房租大幅上漲,讓包租公獲利大幅增加。另外,大陸資金瘋狂湧入香港樓市,搶購香港豪宅,支持樓價的持續上漲。在新的股市樓市繁榮期,香港地產富豪坐擁大量土地,以飢渴銷售的方式控制市場,保持市場熱度,支持樓價上漲。股價、房租和房價的大幅上漲,使香港地產商實力更強。
港元跟隨美元升值,導致資產泡沫進一步上升。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資金國際化程度高,資金擁有者普遍進行全球化資產配置,而不同國家的貨幣匯率變化對資產價格起到重要作用。隨著美聯儲減少QE以及預期加息,美元指數從2014下半年開始大幅上漲,到2015年基本在95以上。與2011年72的低位相比,美元指數上漲達到30%左右。而港幣作為與美元嚴格掛鉤的貨幣,也跟隨對非美貨幣持續走強。港幣升值和本港股市樓市價格上漲支持了世界第一的樓價以及世界第三的股市市值,資產價格上漲反過來再支持租金上漲,讓香港經濟的運行成本急劇上升。高昂的運行成本擠垮了大量低利潤行業,也讓香港的國際競爭力顯著下降。由於人民幣持續對外升內貶,香港對內地物品價格相對更便宜。香港經濟希望從對大陸業務中獲利維持自身運營,意味著香港經濟對大陸依賴性日益嚴重。(待續)
(中國經濟文化研究所獨家供稿)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