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杜牧護佛無心插柳(圖)

 2014-11-29 12: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在安徽池州旅遊景點的導遊詞裡,我看到這樣一段文字:「在845年的時候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滅佛活動,杜牧對九華山剛興起的寺廟進行了有效的保護,為後來九華山旅遊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循著這條線索,我找了不少資料,想搞清楚杜牧是怎樣保護九華山佛寺的。有意思的是,隨著閱讀的增多,我越來越覺得杜牧「護佛」是個巧合。

杜牧

唐武宗(841-846年在位)為什麼要滅佛呢?首先是因為武宗老兒怕死,像秦始皇一樣,想長命百歲。他篤通道教,過分依賴於道士們的靈丹妙藥。其次是因為唐朝興佛之後,各地寺廟如雨後春筍,僧尼人數驟增,加上寺廟享有特權,如寺廟可以擁有並擴充其莊園,免於徭役,這樣勢必妨害國家財政。一邊是寺廟經濟繁榮,一邊是國庫淺薄,朝廷必然出拳打擊,削減寺廟的勢力。只是武宗做得決絕了。

武宗一上臺,就開始有預謀、有計畫地進行「滅佛」活動。會昌元年(公元841年),新年伊始,武宗召集各路道士,弘揚道法,拓展道場。在許多場合,武宗賜紫衣予道士們,卻不許高僧大德披挂紫衣,按今天的話來講,這是一種表態。會昌二年初春,武宗敕令遣散非註冊僧尼,不許他們身邊擁有童子沙彌。緊接著,武宗又敕令還俗僧尼不得返回寺廟;非註冊僧尼,一不准進住寺廟,二不准駐留京城。對僧尼進城,官府盤查嚴密,如果不能詳細說出或證明其身份,一律逮捕。會昌四年三月,武宗敕令,無論官府還是民間,都必須停止供養佛牙、佛骨,若有違反,嚴懲不貸。許多僧尼在沒有田產、供養等情況下,不得不自行逃亡,還有許多寺廟被官府搗毀。武宗誕辰之日,不許僧尼在街市行走,不許僧尼客串它寺,如有外出,必須在暮鐘未響之前歸寺,否則嚴懲不貸。會昌五年,武宗敕令大批僧尼還俗,敢有違抗,殺無赦。繼而發起全國性的大舉毀寺運動,共拆除寺廟4600餘座,拆招提、蘭若4萬餘所,僧尼26萬餘人還俗並成為納稅人,沒收寺廟田地達萬頃之多……唐代寺廟經濟遭到毀滅性打擊,從此一蹶不振。

武宗滅佛熾烈之際,杜牧正任池州刺史。雖然山高皇帝遠,但持續幾年的滅佛大火一樣燒到了九華山佛教聖地,但九華山的佛寺並沒有遭到毀滅,為什麼呢?筆者以為,這是杜牧的性情和歷史巧合所致,並非他的主觀行為。

杜牧生性風流,有許多詩歌為證,無須一一列舉。他到池州任上,正值不惑之年,但聲色愛好未改,據說杜荀鶴即是他的私生子,至今有眾多杜氏後裔在池州繁衍生息。

杜牧初來乍到,少不了官場和文場上的應酬,哪有精力和時間去及時落實皇帝滅佛的政策。等他應酬得差不多了,轄內卻發生了罕見的旱災、飢荒,時在會昌五年七月。因糧食儲備不足,飢荒嚴重,民不聊生,官府卻又無能為力。老百姓只好求菩薩保佑,神明卻未能顯靈。為了社會穩定,杜牧不得不按下手頭的詔令,他親赴重災區木瓜山,觸景生情,一氣寫下《祭木瓜神文》,幫助老百姓祈求風雨:

維會昌六年,歲次景寅,某月某日,某官敬告於木瓜山之神。惟神聰明格天,能降雲雨,郡有災旱,必能救之,前後刺史,祈無不應。去歲七月,苗將萎死,禱神之際,甘雨隨至,槁然凶歲,化為豐年。仰神之靈,感神之德,願新祠宇,以崇祭祀。今易卑庳,變為華敞,正位南面,廟貌嚴整。風雷雲雨,師伯必備,侍衛旗戟,羅列森然。惟神系雲在襟,貯雨在缶,視人如子,渴即與之。不容凶邪,不降疾疫。千萬年間,使池之人,敬仰不怠。伏惟尚饗!

至於杜牧祈雨結果如何,未知。

無巧不成書。由於武宗長期服食老道們煉出來的靈丹妙藥,元氣大損,病入膏肓,就連會昌六年(846)的新年朝會,都因為他病重而沒有照常舉行。而道士們是這樣告訴武宗的:吾皇生病乃因名「瀍」從「水」,與大唐崇尚土德不合,如果改名為「炎」,即可禳災祛禍。不過,剛改名12天,武宗就一命嗚呼了,他的滅佛政策被後繼者中止了。

所以,九華山佛教寺廟未在「會昌法難」中毀滅,恐怕並非杜牧主觀願望,但客觀事實卻成就了杜牧的聲名,讓池州人眷眷地記著他的好。
 

来源:北京青年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