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12月31日訊】巴菲特對黃金髮表了很多觀點,說「就算跌到800美金/盎司我也不買」。巴菲特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先做個換算,據估計,全世界的黃金大概有17萬噸,可以做成一個21立方米的金塊。如果用每盎司1750美金做計算,那這個立方體的金塊可以換算成9.6萬億美金。
那巴菲特是怎麼說的?他曾經在致股東信裡說,這個9.6萬億美金可以買全美國所有的農地,再加上16個埃克森美孚;然後呢,你還會剩下1萬億美金,可以做週轉資金。
按照巴菲特的說法,美國的農地也好,16個埃克森美孚也好,它們是可以在短期內創造回報的,而且可以創造一個永續經營的回報。就是說,只要你肯種地,你肯工作,而且公司開門營業,那它就可以不斷創造價值,所投入的資金就會不斷得到回報。
黃金可不可以呢?黃金在過去幾十年裡,既有創造19倍高回報的時候,也有一賠輸掉7成成本的時候,所以對於巴菲特來講,投資黃金的風險比較大,且回報率又不怎麼高,所以不值得購買。
相反,巴菲特認為最可靠的投資還是買股票,比如說他看中了可口可樂、通用電氣等,而這些公司確實可以創造一個永續經營的回報。
巴菲特一直質疑黃金的另一個原因是,如果你手裡拿著黃金,到最後你想用它換東西的話,只能先把黃金換成貨幣,你不能拿著金條去買衣服、買食品吧?就這一點來講,也是有風險的。
我給各位舉個例子,20世紀70年代,有很多越南人去了美國,他們去的時候帶了很多黃金,想要在那邊賣掉,但是根本沒人買。為什麼?因為那個時候美國沒有一個地方是能夠讓你來交易黃金的。我們現在還可以從很多資料圖片、記錄片上看到,那個時期的越南人在美國大街上擺攤賣金條。
巴菲特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言論,他對於這個21立方米的金塊做出了這樣的評價:他說這個金塊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當你閑來無事的時候,去愛撫這個金塊。
另外,巴菲特還提出過一個問題:「你為什麼會買黃金呢?」用他的話說,就是「博傻」,賭博加傻瓜。也就是你在買黃金的時候,認為還會有一個比你更傻的人,將來會出更高的價格向你買這種回報不穩定的投資。
這就好比是「擊鼓傳花」,傳到誰那,誰倒霉。而當這支花傳到2013年4月15日,就有人倒霉了,國際金價一天就跌了9.3%。
如果各位看完我以上的分析,還是想投資黃金的話,那我就再給出一個建議,其實我在2009年的時候也曾經說過,如果你實在想買黃金的話,不妨買100美元的黃金,再收好100美元,用美元和黃金做對沖。
關於對沖,過去一直也有很多人問我,他該不該買進美元,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的。如果你要買進貨幣,一定要買兩種貨幣,來回倒騰才能賺到錢。
比如說前幾年,你如果只買進了美元,它漲你跟著它漲,它跌你也跟著它跌,根本無法避險。但是你如果是兩種貨幣一起買,或者是黃金和美元一起買,風險就可以避掉了。
一般情況下,有兩種比較好的組合,一個是黃金和美元,因為它們走勢相反,所以可以避險。另外一個是歐元和美元,因為通常是美元漲,歐元就跌。
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問題,對於「中國大媽」搶購黃金事件,我們不能斷定說這就是華爾街投行的陰謀,但這背後的策劃者肯定有投行的影子。我們很多人一直喜歡從投行發出的報告中尋找投資的機會,這基本是不靠譜的。
各位想想看,投行一般是怎麼掙錢的?我們透過一個例子看一下,花旗銀行在2011年的時候說,2012年的時候黃金價格會漲到2300美金/盎司,2013年會漲到3400美金/盎司。高盛在2012年3月份的時候說,黃金價格差不多可以漲到1840美金/盎司。
是不是有朋友聽了花旗和高盛的話,也覺得黃金好像非常有投資價值,是不是也有朋友進行了投資?還有,這次黃金暴跌的「始作俑者」美林在2013年4月12日狂拋黃金期貨空單之前,還在信誓旦旦地說「看好未來兩年的黃金市場,理由是美聯儲將QE3與就業目標捆綁」。結果就把我們的「中國大媽」套牢了。
看到投行的基本套路了嗎?這些投行在打算自己拋售前,會先透過各種渠道放出消息,看好將要拋售的投資產品,目的是為了給自己找買家、找下家,等市場開始跟進的時候,再果斷拋出。當然,投行很聰明,不會每次都用這樣的手段。如果總這樣,我們只要反向操作就好了。
所以,投行會不定期地給出正確的預報,就拿這次搶購黃金事件來講吧,高盛在4月10日就緊急給它的客戶發了提示簡訊,極度看空黃金,號召做空黃金。所以投行是把真真假假的消息混在一起的,讓你完全猜不透它們下一步要幹什麼。
筆者分析過這個問題,老百姓把錢存在銀行了,跑不過通脹;把錢放股市裡,基本都被套牢;把錢投入房地產,當然是最好的,但現在的房價高得離譜,有多少普通老百姓能做得起這樣的投資呢?
為了看得起病、上得起學、買得起房、養得起老,老百姓希望能把手裡那點錢拿去做點投資,最起碼能夠抗通脹、實現保值。但就是這麼一點希望,怎麼也那麼難以實現呢?
「中國大媽」瘋狂搶購黃金事件,一方面當然是中國大媽對信息的誤判,但這背後暴露出我們現在投資渠道的短缺,管理者不應該深刻反省一下嗎?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