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8月15日訊】據銀監會公布數據,今年二季度末,國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繼續上升至5395億元,較一季度末新增130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96%,與一季度持平。
截至二季度末,商業銀行淨利潤為7531億元,同比增長13.83%;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為5395億元,連續7個季度反彈,並且創下自2009年二季度以來17個季度新高。
2013年上半年,銀行業新增不良貸款達466億元,信貸風險愈發呈現出「區域集聚、行業集群」的特點。
儘管與一季度相比,二季度銀行業不良貸款增量環比有所減少,但這主要由於第二季度銀行加大了不良貸款的核銷力度,實際上,整個上半年不良貸款增量依然較大。
從區域上看,浙江、江蘇、山東三省是不良貸款高發區,今年上半年這三個省新增不良貸款佔全國60%左右。《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2012-2013)》分析指出:
「長三角、江浙地區(尤其民間借貸發達地區)是不良率上升最主要的區域,成為不良貸款的重災區。從行業上看,鋼貿、光伏、造船等產能過剩的製造行業,依然是銀行不良貸款增長的高發行業。從產業鏈條看,由於上述行業的生產流通及上下游企業大都集中在長三角和江浙地區,從而使得銀行業資產質量的區域風險與行業風險具有較高程度的重合性。」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日前透露:
「江蘇、浙江、上海、內蒙古、福建、山東等十個省區,已成為上半年不良貸款增加最多的十個省區,其中江蘇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增加了182億元,為全國首位。」
分機構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二季度不良貸款和不良率呈現「雙降」,但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商行的不良貸款則明顯上升。經濟參考報引述興業銀行高層認為:
由於批發和零售業中部分中小民營企業受宏觀經濟政策、市場資金趨緊等影響,出現產品滯銷、貨款被拖欠或嚴重虧損等情況,引發資金鏈緊張,導致貸款出現不良,批發和零售業不良率較初期有所上升。
中國社科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認為:
目前,我國經濟仍處於增速放緩以及結構調整階段,部分行業經營受到影響,這種影響作用於銀行業時,就體現為資產質量下行的壓力。未來一段時期內,不良貸款的規模可能還會繼續攀升。
據經濟參考報引述專家表示,雖然銀監會要求商業銀行信貸投向要向化解過剩產能傾斜,但部分產能過剩、問題突出行業的企業在短期內仍無法擺脫經營困境,淪為銀行不良貸款重災區的現狀難以得到根本改變。
針對不良貸款繼續上升,在「盤活貨幣信貸存量」的要求下,監管層則鼓勵銀行加大不良貸款核銷力度。7月初,國務院下發的《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支持銀行開展不良貸款轉讓,擴大銀行不良貸款自主核銷權,及時主動消化吸收風險。
自今年年初至今,不少銀行通過不良資產轉讓的方式,嘗試在各大產權交易所掛牌,通過市場競價進行核銷,對於金額不大、較為分散的不良貸款,銀行則一次性打包賣給資產管理公司,然後,資產管理公司再為這些銀行不良資產進行網上推介。已披露數據顯示,上半年,興業銀行不良貸款核銷了3.4億元,浦發銀行不良貸款核銷了9.6億元。
當前我國金融體系不大可能爆發系統性的流動性風險,但是,今年下半年銀行業資產質量依然不容樂觀,尤其是當審計署再次展開了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審計工作,部分與平臺貸款密切關聯的城商行,不良風險很可能在下半年集中暴露。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
「今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增長總體趨緩,房地產和平臺貸款仍將是決定商業銀行中長期資產質量走勢的關鍵因素。特定行業尤其是鋼貿、光伏和航運等行業可能推動不良資產反彈,仍將是商業銀行短期風險管理的重中之重。」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