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為何禁城裡的文淵閣建築如此與眾不同?(組圖)

 2013-07-04 13:3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3年07月04日訊】位於景山公園的萬春亭是老北京中軸線的最高峰,從萬春亭舉目向南眺望,紫禁城的建築全部是紅牆黃瓦,一片金碧輝煌,惟有文華殿後面的文淵閣頂部覆蓋的是黑琉璃瓦。為啥紫禁城裡的建築只有文淵閣如此與眾不同呢?

皇家宮殿建築「紅牆黃瓦」彰顯「至高無上」

我國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在古代建築上表現得更加突出。從屋頂、臺基、面闊間數、斗栱、紋飾到宮殿的顏色等,都有嚴格的高下之分。比如屋頂的式樣按等級次序有:廡殿式、歇山式、攢尖式、懸山式、硬山式,而且還有單檐和重檐之分,重檐的屋頂等級高於單檐。重檐廡殿式高於重檐歇山式、重檐攢尖式、單檐廡殿式、單檐歇山式、單檐攢尖式等。紫禁城作為中國明、清兩代24個皇帝的皇宮,「紅牆黃瓦」更是其建築等級「至高無上」最主要的標誌之一。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崇尚黃色。自唐代始,黃色被規定為皇室特用的色彩。明清兩朝規定只有皇帝的宮室、陵墓及奉旨敕建的壇廟才能准許使用黃琉璃瓦。古人認為,五行與五色和五方是聯繫在一起的,木火土金水與青赤黃白黑和東南中西北相對應,黃居中間,故以之象徵為帝王所重視的「中正」、「中庸」、「中和」之德;同時以之象徵帝王位居中央、統攝天下。

古代帝王以五色土筑社稷壇,東方鋪青色土,南方鋪赤色土,西方鋪白色土,北方鋪黑色土,中央覆蓋黃色土。分封諸侯時,到壇前舉行儀式,封於某方,即從壇上取某色土一把,授予新封諸侯。中央的黃色土是萬萬不可授人的,因為它是皇權的象徵。

建於乾隆時期的藏書樓文淵閣,儘管地處紫禁城皇宮裡面,但它不同於故宮的其他宮殿建築,是專門為庋藏《四庫全書》而建的。《四庫全書》編纂始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選派了《閱微草堂筆記》的作者紀昀(字曉嵐)和陸錫熊為總纂,陸費墀擔任總校。由於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四庫全書》共編入各類書籍3500餘種,共計7.9萬餘卷,裝訂3.6萬冊。總計有230萬頁,9.97億字,從全國各地保舉、經考試錄用了3800餘名落第舉子以毛筆正楷抄寫了七部。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最後一部抄成,共用15年的時間。對於庋藏《四庫全書》的文淵閣來說,防火自然是第一位的,所以即使位居紫禁城內亦不可「紅牆黃瓦」。

文淵閣之名始於明代

文淵閣之名始於明代,其閣亦始建於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始創宮殿於南京,即於奉天門之東建文淵閣,盡貯古今載籍」。此即文淵閣建閣之始。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仿南京已有規制營建紫禁城,也建有一處文淵閣。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南京故宮發生火災,文淵閣及其所藏書籍皆被付之一炬;北京皇宮的文淵閣也隨著明王朝的滅亡,在明末戰火中被毀。

文淵閣的功用早期主要是藏書、編書,《永樂大典》即在南京宮中文淵閣編纂而成。明成祖於永樂元年(1403年)下令修書,因初稿「尚多未備」,遂於三年(1405年)諭令重修。永樂六年(1408年),《大典》書成之後直接貯藏於文淵閣。

在承載藏書、編書功能並用作「天子講讀之所」的同時,文淵閣還是閣臣入直辦事之所,並逐漸演變成為秘閣禁地。明初,朱元璋仿宋制置殿閣大學士,定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大學士各一人,於翰林及六部官員內擇取。明成祖朱棣繼位,「命侍講解縉、編修黃淮入直文淵閣。尋命侍讀胡廣,修撰楊榮,編修楊士奇,檢討金幼孜、胡儼同入直,並預機務」。文淵閣因此而有內閣之稱,楊榮等人也先後升遷至大學士之職。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年)建造翰林院之後,文淵閣作為大學士等官員專門的入直辦事之所,「凡入內閣,曰直文淵閣」。

清代在政治制度上多沿襲明制。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廷改內三院為內閣,分設翰林院,「以大學士分兼殿閣,稱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凡四殿二閣。順治十八年(1661年)復設內三院,撤翰林院。康熙九年(1670年),再撤內三院,復內閣、翰林院,其殿閣職銜仍沿順治十五年之制。乾隆十三年(1748年),以「中和、保和、文華、武英四殿,文淵、東閣二閣未為劃一,其中和殿名從未有用者」,因裁中和殿而增體仁閣。

此後,三殿三閣大學士成為定制。但其中的文淵閣卻始終有其名而無其實,即雖設有文淵閣大學士之名,卻並無文淵閣之建築。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下詔開設「四庫全書館」,編纂《四庫全書》。三十九年下詔興建藏書樓,命於文華殿後規度適宜方位,創建文淵閣,用於專貯《四庫全書》。於是,自清初以來一直有其名而無其實的文淵閣終於得以動工興建。

黑琉璃瓦為頂寓意「以水克火」

乾隆四十年(1775年),文淵閣仿效天一閣的規制正式動工,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

天一閣是明嘉靖十一年進士範欽退休後,在家鄉寧波建立的一座私人藏書樓,文淵閣雖沿襲了天一閣「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但在規模和形式上又進行了「皇家風範」的改造。其構造為水磨絲縫磚牆,深綠廊柱,菱花窗門,歇山式屋頂,上覆黑琉璃瓦,而以綠琉璃瓦鑲檐頭,營造出皇家藏書樓典雅靜謐肅穆的氣氛。閣前還開鑿方池,池上橫跨石橋,池中引入金水河水,閣後則疊石為山,閣東側碑亭內石碑以滿、漢文鐫刻乾隆帝所撰《文淵閣記》。

此外,文淵閣與天一閣最主要的差別還在於天一閣是上下兩層,文淵閣則採取「明二暗三」的建造方式,即外觀看上去重檐兩層,實際上卻利用上層樓板之下的腰部空間,暗中多造一個夾層,全閣共有上、中、下三層,既節省工料,又方便實用,便於貯書。

按照古人的「五行八卦」之說,「北方壬癸水,其色屬黑」,黑是代表水的。文淵閣是專為存貯清代大百科全書《四庫全書》所建的樓閣,書忌火,以黑瓦為頂,寓含著「以水克火」之意。而窗柱等不飾紅金等暖色也有這一層「取吉避災」的用意。

而且,關於藏書閣的命名,也有其深邃的文化內涵,乾隆皇帝曾從文化上賦予其不同尋常的深層涵義。除紫禁城中的文淵閣沿襲明代之稱外,其他三閣均由乾隆帝分別命名為文源、文津、文溯。此即「四閣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淵、若源、若津、若溯,皆從水以立義者,蓋取範氏天一閣之為」。也就是說,以文淵閣為代表的內廷四閣之名,皆取法天一閣,體現了以水克火的理念。

他還「以水喻文」,闡發了「文之時義大矣哉!以經世,以載道,以立言,以牖民,自開闢以至於今,所謂天之未喪斯文也。以水喻之,則經者文之源也,史者文之流也,子者文之支也,集者文之派也。派也、支也、流也,皆自源而分,集也、子也、史也,皆自經而出。故吾於貯四庫之書,首重者經。而以水喻文,願溯其源。」

来源:北京晚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