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集團旗下持有中國工商銀行的基金正在退出。1月28日,高盛以每股5.77港元的價格出售了約13.5億股工行H股,套現約10億美元,這已經是2006年以來,高盛五度減持工行,共套現87.6億美元。相比2006年,高盛對工行IPO時的投資,翻了3.4倍,共賺了61.8億美元。有分析人士表示,該交易反映出高盛逐步減持工商銀行股份的審慎風險管理策略。海外投資者目前受影子銀行風險影響,普遍不看好中國銀行業未來幾年的表現,因此選擇在高點套現。
影子銀行原主要指華爾街以衍生品發行和交易為主營的投資銀行。2008年的金融危機就是影子銀行製造的系統風險引發的。作為當時最大的債券產品包括衍生品發行和交易公司雷曼破產,立即引發市場對所有影子銀行的信用危機。然而,作為影子銀行起源地的美國投行,卻開始擔憂中國銀行業的未來,由此可見,中國的影子銀行所面臨的違約風險不可小覷。
中國的影子銀行究竟在哪裡?在中國,影子銀行概念更雜,主要表現為銀行體系以外的金融中介活動,如銀信合作理財、地下錢莊、小額信貸公司、典當行、民間金融、私募投資、對沖基金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最大的影子銀行是信託公司以及銀行的千奇百怪的理財產品。這是金融體系中最大的風險。
過去幾個季度,影子銀行已經成為了社會融資中增量資金的主要來源,是近期經濟企穩回升的主要推動力。但影子銀行的快速發展也讓相關風險快速累積,反過來影響到了這一流動性通路的穩定性,給宏觀經濟帶來變數。近期時有影子銀行的負面新聞見諸報端。
目前,中國各大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都在樂此不疲地發展理財產品、表外投資,這與美國2001年-2006年的情況頗為相似。實際上這些理財產品向市場釋放的風險正在集聚。一些銀行職員把銀行信用當作自己銷售高風險產品的土壤,華夏銀行的一隻理財產品遭遇違約,致使數百名投資者蒙受損失。工行理財事件,則是溫州銀行上海分行客戶經理徐峰將從他們處募集來的資金借給上海分行普陀支行信貸科副科長劉遙,用於幫助企業「過橋貸款」,而劉遙則進入期貨等市場,因為資金鏈斷裂,無法償還其1,000多萬人民幣(人民幣,下同)借款。
財經評論員葉檀認為,進入民間借貸市場的實體企業,陷入高利貸陷阱,缺乏債務鏈條已經崩潰的民間借貸市場,出現老闆跑路潮等現象,民間借貸市場20%以上的年利率,是任何一家從事實體的企業無法承受的,依靠影子銀行的企業如果無法盡快獲得平價貸款,必然成為民間借貸市場的犧牲品。
中國的影子銀行規模究竟有多大,目前還沒有一個各方均認可的精確統計。不過,根據社會融資總量的數據,再考慮到民間借貸、融資租賃等金融形式,可大致推算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應在20萬億左右。這還不到總量為90萬億的銀行存款的1/4。而美國的影子銀行規模已經與正規銀行不相上下。從這個比較來說,中國影子銀行系統的規模仍相對有限。不過,它近期的發展速度很快。
與美國類似,中國影子銀行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也源自規避監管的動機。相比發達國家,中國對商業銀行的監管更加嚴格。居高不下的存款準備金率,嚴格的貸款額度控制,都讓銀行配置資金的效率下降,成本上升。因此,資金有動機避開銀行,而銀行本身也有動力將貸款包裝為理財品、銀信合作等受監管程度更弱的形式,變成影子銀行的一部分。
而從去年12月開始,中共管理層已連續出臺多項針對影子銀行的法規加強監管。中國的金融體系仍在走鋼絲繩。因此,雖然在穩增長的大背景下,影子銀行還會繼續發展,但有分析人士預測,今年有可能會再次發生相關的信用事件,如果投資者受到驚嚇而大量逃離,整個影子銀行業將面臨連帶損害的風險,而監管措施也有可能過於嚴厲的收緊。這些事件一旦變成現實,將會打擊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勢頭。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