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外資行業齊聲質疑中國出口數據可靠性(組圖)

 2013-01-14 12:0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中國12月的出口數據似乎被外資投行一致認為好的「不可思議」。

海關總署週四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2月份出口較上年同期上漲14.1%,高於11月2.9%的上漲。而進口繼前一個月零增長後本月實現增長6%。

12月,商品出貨量回升,擴大了貿易順差達316億美元,好於預期,11月貿易順差為196億美元。


美林陸挺和IHS都表達了自己的質疑:

美林的陸挺稱12月貿易出人意料,這可能「因去年加利福尼亞港口工人罷工,引發11月部分發貨延遲,從而於12月重新下單,這就導致了數據可能誇大了實際情況」。

IHS分析師則稱:

「去年,尤其是下半年貿易數據的波動,表明需求疲弱。以短期出口訂單為主的訂購也證明了這一點。」IHS分析師在一份報告中說,「此外,據我們所知,存在明顯的、大量的年底出貨衝量,甚至為退稅而偽造的出口量。新的一年中這些情況將不復存在。」

IHS補充說,一個更加精確的全球需求指標可以在去年秋季的中國廣交會上看到,採購訂單較前一年跌了大約9%。

而高盛、瑞銀和澳新銀行的分析師更是直指中國數據不可靠。瑞銀認為中國的出口數據與港口和貿易夥伴的進口數據不相吻合,而高盛和瑞穗則用援引製造業PMI的海外訂單數據來佐證出口數據的偏離。

澳新銀行劉利剛接受彭博採訪時表示:「中國經濟數據的準確性對於國內和國外投資者以及中國政府決策愈發重要。」正如澳大利亞財長Wayne Swan所說的,中國經濟數據的反彈是全球需求改善的標誌,而更小的外貌盈餘可能意味著經濟復甦沒有數據看起來那麼強勁。

劉說道:「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因此不僅是中國的決策者,現在企業和全球都需要更好的數據。不可靠的數據會損害資源配置和商業計畫。」

澳新研究團隊在上週發布報告質疑了中國數據的質量。他們發現季度GDP、工業產出、固定資產投資和通脹數據無法滿足Benford’s Law。

在出口數據公布前,彭博對40位經濟學家調查得出的預測中值是5%,最高9.2%。而在彭博排名中預測準確率最高的高盛預測增長7%。

瑞穗瀋建光在1月10日的報告中稱這一出人意料的增長可能源於出口商在年底衝量和政府為了達到10%的增長目標所致。

高盛同日發布的報告稱:「地方政府可能通過在特定貿易區域做來回運輸或者提前出口來推高出口數據。」

瑞銀汪濤指出中國大陸向臺灣和韓國出口數據的增長與這些經濟體報告的自中國大陸的進口數據存在「顯著差異」,而歷史上看這些數據吻合度非常高。

一些貿易公司通過深圳市環球國通物流(Shenzhen Global Express Logistics )進行所謂免稅區的發貨來申報出口退稅或做高進口價格。

當然了,中國的數據不可靠從來都不是新鮮事兒,zerohedge點評道:

和其他國家一樣,中國將繼續這麼做,直到現實和數據的差距大到即便最樂觀的人也無法忽視這一問題。
    
然而,讓人驚訝的是,為何是這些外資行扮演了指出皇帝沒穿衣服的孩子的角色。
    
是為了政治目的?
    
是為了施壓市場價格以在日後低價入貨?
    
還是為了在日後當每個賣方的樂觀推薦最後落空時可以找到一個替罪羊?總之,當人們質疑時,盡可以怪罪到美國債務上限談判,而如今又多了一個藉口:中國數據造假。
    
答案很快就將揭曉。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華爾街見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