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故事對股市有多真
中國的新城鎮化發足在即,下一任總理李克強將城鎮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認為是撬動中國內需和促進經濟轉型的槓桿。預計三月份公布的「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畫(2011-2020年)」,文件未出市場已經開炒了。
市場將城鎮化的焦點放在基礎設施投資和房地產業上,筆者認為這種看法並不全面,甚至頗為短視。的確,基建與住房乃過去幾年拉動經濟的主力,在今後幾年仍是經濟的支柱產業,但是筆者認為新城鎮化拉動力量更多來自軟需求,從投資的角度看,尋求不為市場熟知的新故事,在長期收益上理應高過翻炒基建、住房故事。
過去二十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法寶,是將農村勞動力吸納到沿海部,由此令中國打造成世界加工廠。今後二十年經濟發展的法寶,是產業發展就地化,發展起二十餘個城市群、一百八十多個地級市、逾萬個新城鎮。據國家發改委評估,至二零三零年城鎮化可以創造三十至四十萬億元的商機。
走城鎮化之路的大思路無疑是正確的,但是筆者認為城鎮化並不容易,所謂商機,也並非天上落下來的餡餅。
筆者堅信,城鎮化的成功關鍵,不在修路,不在賣房子,而在產業化。缺少就業機會,一萬個新城鎮不過是規劃者的水中月,大量興建的住房賣不動,更租不出去。個別地區也許可以獲得沿海地區轉移過來的生產線,因此產生出新產值、新移民和新稅收;不過多數城鎮未必能建立工業產能,製造就業的希望寄託在服務業身上。對於他們,初始的消費需求十分重要,初始消費帶來商機,商機帶來商業和就業,由此循環製造需求。
筆者認為,城鎮化成功與否取決於初始消費力的產生,做到這點有兩個途徑,一是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大幅提高農地徵用的補償。農地補償加碼勢在必行,不過接下來的問題是,失去土地的農民能不能找到工作,能不能保管住賣地所得。中國歷次改朝換代,均與農民失去土地有關,茲事體大。另外一個初始動力,可以來自統一居住證,在享受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福利上,讓農民與城市居民趨同。這個故事不錯,但是需要一筆龐大的持續性開支。資金估計來自國企的提高分紅水平,並將資金劃回社保部門。此舉屬於收入重新分配,有利於縮小貧富差距、增強社會安定,但是必然觸動既得利益。
從此角度看,城鎮化並非易事,過程可能比市場想像得更困難。沒有就業、沒有初始消費,小城鎮的炒作未必能持久。城鎮化故事對在短期在製造企業盈利上也未必有多大幫助。長遠投資上看,筆者更傾向於區域銀行、保險、醫療、旅遊、IT、教育業中尋寶。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