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來是一個長壽的民族,而吉尼斯世界記錄中最長壽的人,竟然不是中國人,真是遺憾。
姑且不談半人半仙的彭祖陳摶吧,魏明帝時代渡遼將軍範明友的家族中,就有三百五十歲的老人;南梁攻打穰城時,就發現一個只吃曾孫婦乳水的壽星,已經二百四十幾歲;五代時太原王仁裕家中的遠代祖母,亦二百多歲,身體縮成三、四尺像嬰孩,眼白全變成了碧綠色。這些都是史書中明明記載著的。
到抗戰初期,四川出現了一位李青雲,上海《申報》記者去採訪他,他親眼看見乾隆皇帝下江南,到民國時還活著,也早過了二百歲,楊森曾在《傳記文學》中介紹他,絕不是蓋的。
上述長壽的人,都不曾「服餌」或學什麼「導引」,都只是過普通的生活,古來富貴的人在「世願已足」之後,往往想服餌煉丹來希慕長生,總難以如願,富貴病一大堆。反倒是深山窮谷裡,壽翁壽婆多的是,古人說:「鳥獸無雜病,窮漢沒奇症。」話雖不完全正確,也有幾分自然之理。
我很欣賞元代道士丘處機的話,蒙古國王曾問他有沒有長生之藥?這位號為「長春子」的老道士回答道:「世上只有衛生之道,並沒有長生之藥!」所謂衛生之道,除了物質方面的清潔、營養之外,最重要的其實是心境的修養。古人說長壽的道理有四點,都是心境方面的:
慈——「不踐踏蟲蟻折花枝」,從小培養對萬物慈愛之心,胸中長存一段吉祥愷悌之氣,叫做「天和」,不殺生、不損物、不害人,古人看作是「冥報」,其實是一種高度的和諧,慈善最樂,最合乎健康的法則。
儉——凡事懂得儉的人,精神容易節省凝聚。儉則不被「物累」所困,不需求人,也最安逸。所謂「不取於人謂之富,不辱於人謂之貴」,從這個角度看,儉的人可說最「富貴」了。儉於飲食,可以不傷脾胃;儉於交遊,可以寡過息勞;儉於嗜欲,可以優遊自得,長壽的機會多。
和——大抵百歲的人瑞,都是一生只知歡喜而不知憂惱的人物,心常歡喜,喜氣洋洋,五臟六腑的每個細胞都安泰自得,長瘤結石的機會也少。心地和悅,沒有劇烈刺激的競爭,情緒上不會大起大落,吃東西樣樣香甜,睡覺時魂清夢安,哪能不長壽?
靜——氣躁輕佻的人,很少有長壽的。急迫喧嚷的人,己見太重,最容易衝突。加以多言多悔,心意隨之顛倒不寧,雖沒有立即的凶咎,已夠傷神了。仁者往往安靜,安靜的人安於義理而厚重像山,所以說,仁者壽。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