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五穀雜糧,保不齊哪天吃出病來。據史書記載,有一次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生病,宋太祖去探望他,為表示兄弟情深,宋太祖親自用點燃的艾條為弟弟治病。您也許覺得奇怪,史書上好像沒有記載宋太祖懂得醫術啊?其實,在宋代時,用艾條治病這事非常流行,普通百姓都掌握一些艾灸的技巧。比如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也曾留下著名的《灼艾帖》,說明在文人階層,艾灸也非常盛行。
宋代畫家李唐的繪畫《炙艾圖》,則讓我們看到一位村醫為老農進行「灸法」治療的生動場面。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炙艾圖》為立軸,絹本,是中國最早以醫事為題材的繪畫之一。圖中以山坡和農舍為背景,呈現出一幅典型的鄉間景象。農舍前的樹蔭下,一位老農袒露著上身正在就診,他的雙臂被一名農婦和一個少年緊緊抓住,另一個少年則牢牢按住他的身子。老農瞪著雙目、張著大嘴,聲嘶力竭地叫喊著,他的兩條腿也被農婦和少年用力踩住,只能聽憑村醫用「灸法」治療背上的膿瘡。
老農背後的村醫,坐在小板凳上,正神情自若地用點燃的艾條薰灼老農的背部。村醫的背後,站著小徒弟,他已經為老農準備好了膏藥,正托在手裡。畫面上的人物,表情各異,栩栩如生,表現出畫家對生活的細緻觀察和體驗。
畫面中的幾個人神態表情各異,郎中因為經多見廣,神情從容不迫,堅毅鎮定,表現出對自己醫術非常自信;生病的老農因為背上生瘡,疼得要命,再用火一烤,更加痛苦萬分;老農的家人雖然不疼,但看著老農受罪,也非常驚恐;跟他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郎中的小徒弟,小徒弟跟著師傅經多見廣,非但不害怕,反而覺得這個病人這麼大歲數了,嗞嗞歪歪地喊叫非常可笑,所以露出了一絲笑意。
這一看似普通的鄉村生活場景,被畫家描繪得細膩而生動,人物的動作表情和心理活動,也被淋漓盡致地表現在了畫面上。
《炙艾圖》上鄉村醫生用艾條給老農治病的方法,就是宋太祖用來為弟弟治病的方法,在中醫上稱為「灸法」。「灸法」起源於中國遠古時期,其療效十分神奇,它不僅能治療疾病,還能養生保健,起到延年益壽的作用。最重要的,它是一種自然療法,只需要點燃一根用艾葉製成的艾條,就可以「手到病除」了。
針灸,是中醫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包括「針法」和「灸法」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針法,就是把金屬針刺入患者穴位,運用特殊操作手法來達到治病的目的;灸法,是用燃燒的艾條,熏灼患者穴位的皮膚,利用熱刺激來治療疾病。
據專家考證,「灸法」的發明,大概源於原始先民偶爾被火烤灼後,發現原有的病痛減輕或消除了,從而認識到「烤灼」可以治療疾病的道理。到了中國秦漢時期,古人經過長期觀察研究,把「烤灼」治病的方法稱之為「灸」。當時的醫學巨著《黃帝內經》記載道:「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意思是說,「針法」治不了的病,「灸法」反而能夠治癒。
此後,「灸法」逐漸成為一門系統的中醫療法,受到歷代醫家的重視。從東漢的醫聖張仲景,到唐代藥王孫思邈,都對這一中國傳統療法進行過專門研究,並在他們的醫學著作裡總結出大量「灸法」的臨床應用和治療經驗。唐宋時期,隨著「灸法」的專門化,甚至還出現了以施行「灸法」為業的灸師。唐代詩人韓愈,就曾在詩中寫道:「灸師施艾炷,酷若獵火圍。」詩中生動描述了「灸師」實施艾灸的場面。
對於「灸法」材料的選擇,古人也逐漸發現,用艾葉的治療效果最為顯著,據魏晉時期的《名醫別錄》記載:「艾葉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對於艾葉的採摘,古人也非常講究,只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前後採摘,因為這個時候是艾草生長最旺盛的時期,其「灸療」效果最好。
與中醫「針法」相比,「灸法」簡單易行,效果顯著,所以非常普及,深受人們的喜愛。按照中醫學說,「灸法」有消瘀散結的作用,所以《炙艾圖》中的老農背上生了膿瘡,村醫就為他施行「灸法」治療。除此之外,「灸法」還有溫陽補氣的作用,不僅可以治療各種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疾病,還可用於養生保健,對提高人體免疫力有著顯著效果。
看過《炙艾圖》的人可能會覺得,這幅畫所描繪的老農表情很痛苦,用「灸法」治病一定很疼。事實上,經過長期實踐,中國古代醫生還發明瞭沒有痛苦的「灸法」,就是先在人體皮膚上敷一層鹽或薑片,然後再用點燃的艾條進行熏灼,這樣不僅沒有痛苦,還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時至今日,「灸法」這一中國傳統醫療方法,仍然受到人們的喜愛,它在人體養生保健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