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空窗期再現 制度缺失成硬傷(圖)

對於新股IPO的管理關鍵要靠制度建設的完善,而不能人為地想停就停,想發就發。

最近,關於IPO發行該不該暫停、停了能不能救市的討論甚囂塵上。自8月1日以來,無一家首發申請企業上會,而證監會網站的預披露企業也在7月16日之後再無更新,這被認為是中國證券歷史上的第八次「空窗期」。

雖然證監會副主席姚剛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證券市場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證監會並不能左右股票指數的變化,不能靠停發新股來「救市」。但是,目前IPO放緩卻成為事實。

新金融記者認為,新股發行暫停治標不治本,並不能解決「救市」問題。從市場表現的結果來看,此次IPO暫停也未能緩解股市的下跌行情,主要是因為中國股市缺少「垃圾箱」和發行管理的制度化。新股IPO的管理關鍵要靠制度建設的完善,而不能人為地想停就停、想發就發。

從A股發展歷程來看,每當股市表現連續下挫、市場信心低迷的時候,停發新股都會被當做一劑救市良藥被投資者所惦記。雖然暫緩IPO也許不是有效的治本之策,但是新股IPO乃是股市信心的「晴雨表」。

在我國股市既往的歷史上7次暫停新股發行,3漲4跌。有人以此統計數據為依據,稱暫停新股發行與「救市」無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325點、998點和1664點等歷史大底的形成,曾經都伴隨著IPO的暫停,也與隨之而來的相應階段改革難解難分。1994年8月停發新股半年,大盤一個半月漲2倍;2005年5月至2006年6月停發新股,催生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牛市,兩年半漲5倍;而2008年1664點的大反彈行情,也是2008年9月停發新股後形成的,其間大盤一年翻一番。

今天,人們之所以再度強烈呼籲IPO暫停,謀求的並不是一種行政干預下市場環境非實質性的暫時改善,而是對更為堅定和徹底的市場改革的熱切期待。

有人說IPO暫緩在客觀上與目前半年報週期有關,很多公司都在補充半年報,待半年報補充完整後,這些公司將會陸續進行預披露、上會以及新股發行;也有人說,這是監管層加大審核力度所致,因為5月、6月、7月的新股過會率分別為80.9%、76.9%和72%,呈日益從嚴趨勢;還有人指出,這是監管層面對低迷 市道,有意無意地放慢節奏,以利股市回穩。

儘管記者也贊同暫停新股IPO不是救市之絕招,依靠放緩IPO來救股市還只是權宜之計, 並沒走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怪圈。但近年來,股市下跌的原因與IPO擴容的確存在著直接的聯繫。此前,股市表現同經濟形勢背道而馳的原因之一就是擴容過 猛,供求關係失衡。所以,對新股發行速度應該有明確的制度約束。

從最近五年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來看,可以稱得上是「大躍進的五年」。在這五年中,證券市場不但推出了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而且還在召喚國際板的「出生」,而B股卻淪落到失去融資和投資功能的地步。有統計數據顯 示,近幾年來A股IPO數量和規模屢佔全球首位,但是,連續三年來A股跌幅居全球主要資本市場首位。一些股民笑稱,A股是「越生越窮」。

2012年以來,截至目前A股已經通過發審的「准上市公司」共計115家,它們一共計畫募集資金702億元,其中計畫募集資金規模在10億元以上的就有9家。此外,尚有超過700家企業正在排隊上會,過量融資已經成為A股難以承受之重。

在經濟下滑的背景下,股市作為資源配置的工具,更應該把資源配置給最有需要的優質企業。從供求關係的角度看,如果此時大量發行新股,無疑是對市場「抽血」,對市場造成衝擊,打擊投資者信心,任何股市都「扛不住」下跌的壓力,市場傳言的「政策底」、「養老底」、「鑽石底」紛紛被跌穿。即使在此次IPO「斷檔」後,大盤表現也並未出現象投資者所期待那樣的立竿見影的「救市」效果。

如果證券市場實行的是註冊制,可以不控制發行量。但是,通過核准制上市的公司,從出生起就蓋著「國家信用」的章。所以,國家對新股的發行管理不僅要嚴格控制發行速度,還應該建立完整的制度約束機制。

獨立經濟學家金岩石也曾表示,中國股市在新股發行速度方面,應該按時間約定窗口,實行按每月新股發行數量固定的「窗口制」。例如,規定每月上市公司只能有5-10家,證監會通過對提交申請的擬上市公司進行評判、考核,擇優錄取,而不是不限數量地「敞開隨便發」,甚至出現一週有十幾家公司上會的情況,這是明顯的政策不成熟。

另外,還可以限定在哪些市場條件下應該降低新股發行速度,調降發行數量或者停發新股。只有制度合理,才能保證公平、公正。一切都應該通過程式化的制度來保證執行,而不是無休止地討論和人為干預。

此外,與發行管理相對應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股市「垃圾箱」建設的制度化。所謂股市「垃圾箱」制度,就是指不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的退市過程。現在的中國股市就像一個在不斷進食變胖的人,但是幾乎沒有消化和代謝功能,一直處於「便秘」的狀態。

關於這個「垃圾箱」制度,發達國家早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例如美國股市採用了財務退市標準和市場化退市標準。資料顯示,2001年紐交所上市公司有3400多家,而現在卻只有2800多家,其數量在不斷地合併、兼併和自動退市中減少。很多市場人士說美國資本市場發達,有40000多家公司,其中38000家在「垃圾箱」裡,不管原來是紐交所的「貴族」,美國交易所的「中產」,還是納斯達克市場的「無產」,只要觸犯了退市規定的相應條件,就自動進入到退市流程中。據金岩石介紹,以財務退市標準為例,這個流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如果公司第一個階段財務報表不達標,代碼旁邊會被加一個 E(extension),可以有90天延期;如果第二個階段還未達標,E就會變成C(conditionallisting),實行有條件掛牌;如果第三個階段仍未達標,C就會變成了D(delisting),直接進入退市程序,30天內結束。

中國也應該早日給上市公司設定明確的退市指標,不管原來身價多高,只要觸及到程序性退市的指標,就自動進入退市程序。如果公司業績不能在限定時間內出現好轉,就該直接退市,讓投資人真正意識到這個市場容不得垃圾。

據記者瞭解,8月17日,為期一個月的首次公開發行(IPO)預披露「空窗期」有了新的動向。雖然至今未有新增企業進入預披露狀態,卻有兩家已披露的企業——重慶燃氣和廣東臺城製藥補充更新了材料。但是,這是否意味著此次IPO「空窗期」的結束還尚未可知。

新股發行改革終究是一個難以窮盡的話題,監管部門所要做的,就是通過科學的制度建設尋找到合理的利益平衡點,從而切實遏制IPO的非理性衝動,推動一二級市場協調、可持續健康發展。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