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認為,2012年上半年是中國股市利好出臺的密集期,從年初的證監會重視現金分紅,到6月末為基金和QFII鬆綁,發展壯大機構投資者,各種利好幾乎沒有間斷過。
在此期間,不少利好甚至是打包出臺。最明顯的就是「五一」假期推出的「四大新政」,與6月20日前後為基金和QFII鬆綁的諸多利好。如將QFII持股上限從20%提高到30%;降低QFII資格要求,其中資產管理機構、保險資金、其他機構投資者的經營時間由5年降為2年證券資產規模由50億美元降為5億美元,允許QFII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取消基金專戶投資單只股票淨值限制,宣布擬取消投資比例限制,取消資產管理計畫投資單只股票不得超過計畫資產淨值20%以及投資單只證券不得超過10%的限制。允許基金公司開展專項資產管理計畫投資非上市公司,開展PE和創投業務等。
但面對利好政策的密集出臺,A股市場的走勢仍然是步履艱難。尤其是從5月8日開始,股市進入單邊下跌,上證指數從2452點一路下跌到2188點,大跌264點,跌幅超過10%。股指為什麼一路下跌?這除了受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國內經濟增長速度放慢的影響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新股發行的影響,國內股市源源不斷的新股發行加劇了股市的跌跌不休。如6月17日開啟的大盤股中信重工的發行,明顯加劇了股指的下跌趨勢。實際上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今年上半年A股共有104只新股上市,合計募集資金725.96億元。
其實,在近期股市低迷的市況下,國外股市的新股發行節奏是明顯放慢了,尤其是美國,自5月18日Facebook登陸納斯達克後,一直到6月底,美國股市都沒有企業IPO。以至整個6月美國股市「零IPO」。與此相反的是,A股市場新股發行源源不斷。管理層也絲毫都沒有暫停IPO的意思。直到今年6月29日,中國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還表示,新股發行節奏是市場自主選擇的結果,證監會不會調控新股發行的節奏和數量。可以說,管理層仍然還在以市場化做擋箭牌,放任新股發行的繼續進行。
新股發行源源不斷進行,這種局面是管理層樂意看到的。這是管理層的最大利益所在。「市場化」無非只是一個藉口,它甚至還是管理層用以開脫責任的擋箭牌。
實際上被管理層視為法寶的「市場化」,不過是一種「偽市場化」。因為中國股市根本就缺少真正市場化的土壤。中國股市是一個不成熟的市場,不僅投資者不成熟,而且上市公司、中介機構,甚至就連監管者都是不成熟的。中國股市沒有完善的股市制度,沒有強有力的監管措施,更缺少嚴刑峻法。中國股市裡充滿了各種違法違規行為。所謂「市場化」只是一種選擇性的,對新股發行有利的東西拿來了,但約束性的措施並沒有推出來。而且市場化也僅僅只限於新股發行,至於其他方面就不搞市場化了。比如對發行人的責任問題,基本上就沒有問責措施,哪怕發行人造假上市,也不會被退市。並且,儘管管理層高舉「市場化」的旗幟,但在其他方面卻經常干預市場。比如一再強調投資者買進藍籌股,比如一再限制新股炒作。這些做法的出發點固然是好的,但顯然不是市場化的做法。
而且即便是在新股發行環節,管理層也不是真的不干預市場。管理層的不干預是建立在新股源源不斷發行的基礎上的。一旦新股發行出現困難,管理層同樣也會改革新股發行辦法。比如針對去年12月份以來,一些詢價機構並不積極參與新股詢價,進而導致新股中止發行現象,管理層在今年的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中,就取消了網下配售3個月的限制,並且還將新股發行份額的50%劃撥給網下配售,使網下配售股份在新股上市首日就可以上市套現,減少詢價機構持股的風險,以此來激發詢價機構參與網下詢價的熱情,從而確保新股發行能夠源源不斷地進行下去。因此,管理層不干預新股發行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當然,從中國股市的發展來說,「市場化」是我們的發展方向。而要向著「市場化」的方向邁進,中國股市必須向著三個方面努力。一是建立完整的符合市場化要求的股市制度。這個股市制度不是片面的僅僅限於新股發行的股市制度,而是全方位的。它不僅要改變中國股市圈錢市的定位,要讓股市從圈錢市向投資市轉變,而且還要能有效保護廣大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二是實行嚴刑峻法,嚴厲打擊各種違法違規行為,這是市場化的重要保證。沒有嚴刑峻法的市場化,實際上是對違法違規行為的縱容,是對市場化原則的破壞。三是通過長期的教育、培訓、學習,實踐,使廣大投資者、中介機構、上市公司以及監管者自身變得成熟起來,使中國股市因此走向成熟。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化在中國股市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