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經濟學認為只有生產勞動才能夠創造財富,服務業自己不能創造財富,要靠生產勞動養活。在這個理論指導下,中國的服務業特別落後,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例只有40%,連印度都比我們高十個百分點,美國則達到了80%。最近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提出要加強實體經濟。在這個政策指導之下,中國已經被培養成了世界工廠。而我們的弱項正好是服務業和虛擬經濟。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認識到,虛擬經濟是創造財富的。在財富創造方面,它和實體經濟並無不同。在一個國家中,財富是如何創造的?固然我們要有實體經濟,把「物」生產出來,更重要的是要把物用好,使得「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用好人和物,正好是現代社會創造財富的主要途徑。
如何能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回答是通過改善資源配置,或通過交換。有的交換涉及到「物」,或涉及「物」的形態改變,這裡有勞動的參與。也有許多交換不涉及形態的改變,更有一些交換根本與物無關。比如金融業就和「物」不發生直接的關係。金融業所處理的只是一些數目字,就是所謂的「虛擬經濟」。但是金融業創造巨大的財富。因為它使得「錢盡其用」。錢可以不「盡其用」,或者說,把錢用錯了地方。如何讓錢發揮作用,這就要金融業起作用。
我們長期以來被勞動價值論誤導,以為只有生產勞動才能增加財富,因此虛擬經濟是無用的。甚至認為虛擬經濟所賺的錢是剝削,或是靠欺騙賺來的。不光是金融業,勞動價值論認為一切的服務業都不創造財富。那時候銀行職員的工資待遇和理髮師一樣,都屬於服務業。計畫經濟完全不管如何改善資源配置,只知道多生產,結果造成巨大的浪費。三線建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把工廠建在交通不便、生活困難的山溝裡,改革以後只能放棄重建。今天我們的經濟理論還沒有完全改過來,還繼續被誤導。輕視虛擬經濟就是一例。
什麼是虛擬經濟?可以說,賬面上的資產就是虛擬經濟。在正常情況下,賬面資產能夠和實物資產相對應。但是也有可能二者相脫離,這時候就有可能發生金融危機。這是我們要避免的。但是不等於就不要發展虛擬經濟。
虛擬經濟和實物經濟脫離有各種原因。比較普遍的是債務不能兌現,該還的錢還不出來。還有一塊錢用了兩次,「一女二嫁」。這是金融業常用的槓桿放大功能,它能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但是放大的倍數越高,風險也越高。如果兩個用錢的人同時要用那一塊錢,「一女二嫁」的毛病就會暴露。但是只要風險控制得好,這樣的事發生的概率很低。嚴格講,違約或「撞車」的事每天都會發生,但規模很小,不會造成金融危機。由於某個宏觀經濟的原因,使得大批違約的事例同時發生,危機就變現了。這是我們要防止的。
中國在錢的配置上有巨大的潛力沒有發揮出來。一方面銀行實施超低利息率,可是中小企業不能從銀行借到錢,只好去借高利貸,利息率高到50%,甚至80%。這就證明資金配置不當。應該把低利息的錢移到高利息的地方去用。更多的錢進入高利息的地方,資金供給充足,利息率就會下降。最後就是利息率的市場化。由市場配置資金是效率最高的用錢方法。所以我們要大力發展虛擬經濟,提高一切錢和物的使用效率,創造更多的財富。
反對高利貸是不懂得金融業如何創造財富的另一例子。利息率高說明錢盡其用了,沒有理由禁止它。是的,我們也不贊成高利貸,但是消滅高利貸的方法恰好不是禁止它,而是鼓勵大家都去放高利貸。資金市場上資金充足,利息率自然會下降。可惜的是我們反高利貸用錯了方法。越是禁止,放高利貸的人越少,利息率就越高。
我相信成千上萬在銀行有存款的人,拿3%多一點的利息,都會願意改放高利貸。如果都這樣做,高利貸的利息率就下降了,更重要的是全社會的財富創造極大地增加了,因為放貸所賺的錢和種糧食所賺的錢是相同的,都一樣能買到任何商品。金融業和其他服務業所賺的錢都是財富的創造,不是剝削,更不是欺騙。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