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在翹首盼望下調存准率,銀行、投資者、地方政府與企業能皆大歡喜。沒有一個政策能夠做到讓所有利益團體受益,貨幣政策只能顧及主要目標。央行的貨幣政策報告顯示緊縮貨幣已經見效,考慮到全球實體經濟增速放緩,央行可能差別式下調存准率,以提高商業銀行的貸款能力;對於銀監會而言,採取行動抑制短期理財產品。
據報導,11月16日,多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透露,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第四次經濟金融形勢通報分析會上要求,原則上不允許發行一個月及其以下期限的理財產品。銀監會擔心銀行過度依賴短期理財產品攬存,造成存款在月初、月中、月末大幅震盪,誘發流動性風險。
上述兩個措施的實質是為了降低存貸款實際利率。下調存准率釋放出貸款實際利率下行的信號、央票一年期發行利率下降以及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短期利率下行,已經現出實際利率下行端倪。
抑制銀行短期理財產品,實質是抑制實際存款利率。根據央行貨幣政策報告,2011年9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78.7萬億元,同比增長13%。而在2010年的12月,M2增速曾經高達19.7%。到今年10月末,M2增速降至12.9%,低於正常年份的水準。銀行存款下降,而表外的理財產品上升,央行報告強調,金融創新分流存款使貨幣供應量低估,主要包括非金融類存款、住房公積金存款、商業銀行表外理財產品以及境外金融機構在境內的存款,尤其是表外理財產品餘額為3.3萬億元,同比大增45.7%。
短期理財產品是儲戶應對負利率的手段。2010年2月,中國出現後金融危機時代首次負利率,此後隨著通脹率上升,負利率區間一路擴大,儲戶存款等於喪失財富。儲戶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存款搬家,投資證券、債券、藝術品等市場;二是追逐短期理財產品,實現實際高利率,跑贏通脹的短期理財產品相當於一次性加息8次左右,並且風險小於證券等市場,投資者自然趨之若鶩。對銀行來說,也有好處,到期將表外的理財產品轉入表內,銀行存款大幅提升,擁有放貸空間,而短期理財產品有很多是信託等產品,銀行處於強勢地位;如果達不到預期收益,銀行根據合同可以免責,投資者無可奈何。所謂進可攻、退可守。
理財產品氾濫、實際利率提升帶來流動性風險,這是事實。但更大的風險是人為抑制利率,讓所有的投資市場都成為財富抽血機,使民間財富成為資金坐莊者的獵物,使多數普通投資者 「黃世仁進去,楊白勞出來」,失去消費能力。毋庸諱言,我國的諸多市場成為抽血機,證券市場是如此,很多藝術品交易市場也是如此。民眾之所以追捧理財產品,原因就在於希望賺取跑贏通脹的安全錢,要求並不高。
如果銀監會控制短期理財產品,相當於下調存款利率,如此一來,貸款者就可以低息貸款,銀行可以降低成本與風險,看上去一本萬利。但是,他們忘記了最重要的一條,投資者可以用腳走路。玩不起就不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資金通過各種途徑轉移到國外,或者變成黃金窖藏起來,成為對扭曲的金融價格最好的控訴。
要控制流動性風險,最好的辦法是下調存准率,同時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縮小負利率空間,直至消滅負利率,使民間資金自願回流金融系統。
事實上,我國的利率控制對於絕大多數企業而言,是基本失效的,民間借貸高利率瓦解了央行控制貸款利率的努力,除了極少數政府力保的大企業外,大部分企業無法甚至連銀行都不願意在高準備金率下財富大幅貶值,任由票據、擔保公司、介入委託借款等,獲取高息收入。而低存准率導致了表外投資盛行,民間資金四處出擊,從炒房、炒煤到炒金,一腳跨出三界外,銀監會對民間金融有意視而不見,或者鞭長莫及,利率失衡、監管不力導致目前民間高利貸市場岌岌可危。
央行年底前下調存准率是適時之舉,但在負利率時代嚴控實際利率,堵塞投資之門,無異於掠奪民財。自以為是的財富大挪移之舉,必然以民間金融氾濫的方式,遭到更大的報應。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葉檀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