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也有心理學,聽起來輕飄飄的吧,不像學問,其實還真的不輕飄。不知道你聽說過沒有,兩口子吵嘴,女的動了怒,大怒之下,進商店狂購,買來一堆新衣服。頓時,氣消怒散。
其實,心理學家對此早有研究,人與衣服的關係對精神分析者而言充滿了意義。法國心理學家卡特琳娜•茹貝爾(CatherineJoubert)認為,一件裙子有它的多元性,這是必然的。它保護我們,它掩飾我們,它同時又把我們陳列了出去,在人群中勾勒出我們與眾不同的形象。事實上,我們的衣服傳達著一些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的信息。在兒童時期,美德的標準是由父母掌握的,在最好的情況下,它是母性的關懷和愛心的延伸。但同時,父母通過要求孩子穿某類衣服來馴服孩子的身體。比如,有些父母把自己的女孩兒打扮成假小子,另外一些則選擇他們心目中乖孩子應該穿的衣服。通過選擇和購買衣服,父母流露出寄託在孩子身上的夢想。這是一個既有結構的但有時非常有約束力的夢想。
到了青春期,父母對孩子穿衣服的制約權就終結了。青春期正是孩子們開始對自己的身體掌握支配權的時期,這一支配權部分地通過自我選擇衣服顯現出來。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不再依賴父母。要獨立起來,顯示與眾不同。但是,與此同時,他們的身份認同又同一幫夥伴有重大關係,甚至緊緊隸屬於這個他自己選擇的小團體,與這個小團體保持相近的特徵。不過,青春期的大孩子儘管穿的幾乎類同,同樣的名牌,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在穿著上,他們每個人都有一點微小的不同於他人的特徵。即便一群姑娘穿著同樣的裙子,有的在裙子一側打個結,有的則用一根腰帶穿系。
這其實就是想以自己「獨有的特徵」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平衡,表示自己足夠的安靜沉著,並且找到了自我滿足的形象。不過,也必須要有能力使這種自我滿意的形象演變。那些風格上比較僵化或者一成不變的人,經常被視作還在尋找理想的自我形象,好像不能輕易變換,否則會喪失了自己。這恰恰如同那些時時變換打扮,但所有衣服都不能使其滿足的人一樣。好像理想中的形象與自我本身之間的距離是不能容忍的。
衣服能治療我們的心病嗎?茹貝爾認為:如同臨床醫生一樣,我們觀察到,一個人如果感覺不適,精神消沉,他顯露的第一個跡象就是不注意打扮或者忽略打扮。忽略穿衣服,甚至不太注意衛生。相反,購買漂亮的衣服,讓衣物煥然一新,可以產生心情振奮的作用,給人一種換新、時尚的感覺。其實,當我們進入尋找一件新裙子或者新褲子的過程,我們其實無形中進入一種使人興奮的引起他人慾望的氛圍中:我們要找到某種使自己變得「可看」、讓別人能夠欣賞、能夠嚮往的東西。我們希望通過這身衣服顯得不同與眾。就有點像紅舞鞋,說到紅舞鞋指的就是灰姑娘,成了一個獨有的象徵。請觀察女士們吧,當她們在試穿衣服,凝視穿衣鏡的時候,在短短几分鐘時間裏,她們端視著自己,售貨員端詳著她們,她們這時位於世界的中心,如同嬰兒被母親的目光撫愛一般。
原標題:穿衣心理學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她正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