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美兩國對《京都議定書》的不同觀點

 2011-01-25 08:5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京都協議》是國際上第一個試圖減緩全球變暖的具有法律效用的文件。但各國之間存在分歧,中國簽了字,但不承認硬性的減排指標;美國乾脆就沒有簽字。

美國不簽字,主要有三條理由。一是,《京都協議》使用的是行政手段,而不是經濟手段,事實上是行不通的;二是,森林面積應該折算成減排成績;三是,中國、印度等廢氣排放大國沒有減排責任,全球減排也是實現不了的。

今天我們來談談這第三條,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是不是也應該承擔相應的減排責任。

中美兩國的觀點可以說是針鋒相對,中國堅持《京都協議》的一個重要原則,叫「共同而有區別」。就是實現溫室氣體減排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責任,但發展中國家可以不和發達國家一起承擔硬性的減排指標。發達國家要有嚴格的減排數字,因為氣候主要是你們搞壞的。

美國則認為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太大,比如中國已經成為廢氣排放世界第一。如果中印等國不承擔減排責任,任何國際協議都只能是一紙空文。

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四個國家立場很相近,並且建立了穩定的磋商和協調機制。因此,被大家稱為「基礎四國」。

平心而論,雙方都有一定的道理。《紐約時報》2006年曾經發表過一篇批評中國大氣污染的文章。認為在未來25年裡頭,中國燒煤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可能超過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總和,比《京都協議》的標準超出5倍。僅此一項,《京都協議》就徹底告吹了。

據專家估計,到2030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增加一倍,並將佔全球二氧化碳增加總量的將近一半。如果中國不承擔硬性的減排目標,《京都協議》不就成了一個笑話?

但中國官方也不是沒有道理,溫室氣體濃度太高確實是一個長期積累的問題。歷史上發達國家排放了太多的廢氣,說大氣主要是他們搞壞的,他們應當承擔更多的責任,這也是言之成理的。但後來居上的排氣大國不承擔責任,全球減排也確實會落空的。

中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兼溫室氣體排放大國不接受有法律限制的減排數字,還會產生另一個一般人意想不到的結果。根據美國政府的估算,如果美國加入了《京都協議》一類的國際氣候協議,美國的製造業將大量地轉移到中國,因為除了巨大的工資差距,現在又加上了一條減排。而中國是不受減排指標限制的,那麼後果如何呢?

與美國相比,中國的環保指標差距很大,環境執法事實上也是有法不依。要達到同樣產能,勢必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也就是說同樣一個工廠,搬到中國之後,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將大大超過原先在美國的。要真是這樣,還談何全球減排呢?

看來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印度等溫室氣體排放大國是否也應該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的硬指標,這真是一個很費斟酌的問題。


(文章只代表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根據錄音整理,未經作者審校)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RFA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