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安妮學校的英語老師給帶回來一個通知,說是推薦她報名參加區裡面的一個英語比賽。昨天,大賽組委會召開家長說明會,聽後有很多感觸。
這個英語比賽是區教委主辦的,參賽學校包括全區100多所小學60多所中學,協辦單位是一個英語培訓機構。組委會重點向家長講述的是比賽的形式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關於參賽形式,第一部分是命題演講。這種形式在以往各種類型的英語比賽中很常見,並沒有引起我的什麼興趣。
但是接下來的介紹引起了我的注意。組委會老師說:大賽的第二部分是讀故事並回答問題。在這個環節中:語音拼讀、認讀能力是關鍵;閱讀流利度等是有效理解故事的重要支撐;語音語調、斷句能力等體現孩子領悟第二語言的初期知覺;問答環節考驗孩子的信息輸入-處理-輸出能力與英文思維。
聽到這裡,我興趣大漲。我感覺,組委會抓住了中國孩子英文學習的瓶頸問題。
我周圍有很多孩子,從小學之前就開始報英語班,有的是側重口語,甚至跟了好幾年的外教。但是到了小學高年級之後,忽然間口語提高很難了。而有的孩子報的是各種側重於考級的培訓,級別過了不少,但是見到一個外國人,很難和人家真正交流。
這兩種孩子出國以後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就是說,當外面的環境和原來學習的東西不一樣的時候,自己學過的那些句法就不知道該用到哪裡了。
那麼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在哪裡?有人說是英語思維的問題。關於英語思維我記得在我們上學學英語的時候好像就有人提出過。的確,現在讓不懂英語的人說,大家也會覺得能用英語思維當然好啊。但是,怎樣算是英語思維呢?怎樣才能做到英語思維呢?這個問題似乎是很神秘,甚至神秘到這麼多年過去了,一代人兩代人都過去了,還沒有真正的解決它。
說到這,我就在回想我家倆寶說英語的過程。比如說小寶,他在加拿大只上了幾個月的幼兒園,在以前不說英語的情況下,按照正常情形,半年以後才能到輸出的狀態。不過,他好像要早一些。但是他輸出的是什麼呢?
記得有一次他吃飯,我看他離桌子有點遠,就給他推了下凳子。這個時候他就用英語把我的動作說出來了。然後在公園玩的時候,上下滑梯之類的,他也會說出一些話。再有,就是我忽然之間被什麼絆了一下,他會很關切地問我。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孩子不是因為他先知道了中文,然後聽你說中文了,再去翻譯成英文。其實,他是在看一種場景。這個場景和他在daycare見到的場景一樣,在那個場景下,老師是那樣說的英文,他就對應上了。
如果你沒有英文的語言環境,那這些場景是什麼?就是書中的圖片。國外的兒童讀物有大量的繪本以及生活中的場景,這些繪本把作者所要表達的場景和文字很好的結合起來了。這也就解釋了很多博友的疑問,我給孩子講故事,英文的她不懂,我到底要不要翻譯成中文。我感覺,如果你選的書裡面很明確的有圖片,一看就能知道對應的那個單詞就是那個東西,那就沒有必要非要讓他知道那個東西的中文到底是什麼。讓他知道那個英文單詞在什麼樣的英文語境下應用會更重要。這個時候,你讓孩子能把圖畫中的場景和那個英文表達對應上比對應中文作用應該更大。而更高一些水平的孩子,開始讀文字較多的書籍的時候,生活化、幽默風趣的各種各樣的故事書,就是孩子學習各種場景的來源。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很多孩子的口語問題。組委會老師說,她接觸過很多孩子,在你和她說話的時候,頭兩句還可以,你能感到那個句型他很熟悉。但是往下說,孩子就要磕巴,這個磕巴的過程你就能感受得到,他在想中文的說法,然後再翻譯過來。
是啊,別說孩子這樣,我也這樣。有的時候,我想說一句話,一定要先想中文,但是我知道翻譯過去會很彆扭。這個時候,我就問安妮,你看剛才弟弟說的那句話,我想表達一個什麼意思,怎麼說好。百分之百,她的說法和我翻譯過來的不一樣。
為什麼我會想要翻譯過來?不是我想翻譯,是因為我腦子裡的儲備不夠用,我沒有儲備足夠多的英文場景。
而英文讀物中,非常多的故事情節和表達方式,你會發現和我們原來想像的或者中文的表達方式完全不一樣。也許,孩子開始讀的時候,還會覺得陌生,但是一旦讀了幾本之後,會發現這是一種通行的表達方式,最後,再遇到這樣的情形之後,孩子很自然地就會有聯想,很自然地就會脫口而出,再也不必要進行什麼翻譯了。
參加完這個說明會,我真的覺得很高興。我覺得,最近幾年中國孩子學英語重視聽說是一個很大的飛躍;而現在,如果能從閱讀的作用上也能夠改變認識,那中國孩子突破閱讀以及思維方式的瓶頸問題也是指日可待了。尤其是,這種認識的改變從教委系統開始,通過英語大賽的形式傳播給孩子,那它的作用更是非常深遠的。
說到底,學習一門語言的作用不是僅僅在於掌握幾種句型,說幾句固定的話。對於孩子來講,通過大量英語讀物去理解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並且真正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和英語水平(事實上花費的時間可能更少),這是更重要的意義。有了這些,孩子將來到外面的適應也會更好,吸收西方先進的東西也更快,希望這一代的孩子能夠有幸得到這樣的機會。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