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高管集中辭職的話題在網上經久不息,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新近推出的「對手」欄目也聚焦於此,讓PK的嘉賓回答一個問題,那就是由此而引發的減持潮對創業板有沒有傷害。
這實際上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如果說有傷害的話也是因果報應使然。如果創業板的泡沫沒有足夠的大,股價沒有太多的透支,創造的財富不是那麼的誇張,又何來高管們為減持而辭職?更何況為持股而任職的高管,又有什麼道理不為減持而辭職呢?說到底,這是創業板這個大泡沫必然破滅的一個過程,而且並非第一個階段,已經進入了第二個階段,接下來的兩年則會進入到第三個階段。
所謂第一個階段發生在2010年的上半年,標誌性事件是華夏基金申購創業板第一高價發行股海普瑞不幸被套。海普瑞的發行價高達148元,機構給出的估值遠遠超出創始人股東對自己公司的估值。原定募集的資金不過七八個億,結果卻被超募到56個億,如此集中的資金量遠遠超出創業板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整合整個行業恐怕也只多不少。但是就是如此一個公司卻在發行環節就遭到了眾多基金的哄搶,結果可想而知。上市之後雖然一度沖高188.8元,但很快曇花一現,掉頭向下,不但跌破了發行價,而且最低跌至105元,雖然有反彈但目前也僅止於138.8元。某種意義上而言,上輪股市調整,上證指數跌破2500點之後就是創業板和中小板的補跌才把指數打到2319點的,中小板的漢王科技正是在不長的時間內,股價從175元栽到100元以下的,目前,再一次下跌至82元的價位。
為什麼說基金進場是泡沫破滅的開始呢?因為在這樣的價位上,誰都知道市場已經進入博傻階段,此時此刻比的不是誰比誰更聰明,而是誰比誰更傻,熟悉中國股市的投資者都知道,市場的重要頭部都不是別人,正是基金用鈔票打出來的,重要的底部都是基金用股票砸出來的,基金是這個市場勢力最大的投資者,基金的倉位又豈是散戶能夠推動的?基金的入場意味著市場最大的傻子進場,沒有誰比它更傻更大,這也是深交所為什麼三令五申禁止基金炒作創業板股票,甚至一萬股都要備案的理由。回過頭看看,第一批28家創業板的市盈率56.7倍沒有基金的影子,第二批市盈率83.59倍也沒有,第三批78.10倍也沒有,第四批88.6倍以後不但基金頂不住誘惑,社保和保險資金也以小額配置的理由加盟炒作,泡沫不破才見鬼。
所謂第二個階段,發生在2010年下半年。第一批上市的28家進入高管解禁期限,為高價減持而辭職就是一種完全可以理解的行為。因為現價兌現的收益遠比長期持股合算,高管為什麼不縮短財富積累的時間呢?高管的減持反映的是什麼不言而喻。從積極的層面看有助減少股價的泡沫,不過並不至於傷及根本,因為這些高管持股比例比較低,和控股股東持股量不可同日而語,減持可以有各種理由,未必就看淡公司前程。
創業板泡沫的徹底破滅會發生在控股股東股權全流動的第三年,也就是兩年以後,以那時的價位,控股股東依然堅持不離不棄的才是公司股價和估值的均衡點。俗話講,潮水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如果連控股股東都不要這個公司了,那麼泡沫還吹得起來嗎?
我們從來不懷疑中國創業板對中國人民創業熱情的刺激,也不懷疑創業板對中國民營企業的積極意義,更願意相信創業板比納斯達克還成功,但是我們更要提醒大家的是創業板的高風險,尤其是在成長性只有25.8%,不但低於中小板的46.8%,甚至低於主板的56.9%情況下的高風險,更要指出的是高風險對應的還未必是高收益。以大家耳熟能詳的亞馬遜為例,1997年發行價才18美元,現價145.75美元,市盈率只有59.6倍,谷歌2004年上市發行價85美元,當時市盈率不到10倍,現價480美元,市盈率只有20.8倍,微軟現在的市盈率才11.6倍,即便我們的創業板能出一兩個微軟、谷歌、亞馬遜,那麼他們現在的價位已經透支了未來。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看一看納斯達克的軌跡,就知道中國創業板的未來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創業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