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冤枉了王之渙(圖)

 2010-08-15 21:4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王之渙的《涼州詞》中有一首特別有名,詩云:「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對於這首詩,我想說點看法。

讀者可能已經注意到了,我在第四句「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後面加點的是一個問號而不是句號。大家也知道,加著句號或者驚嘆號的「春風不度玉門關」所產生的不良效果,一直延續了一千多年,使很多人對於甘肅以西的生存條件心懷疑慮,甚至有了恐怖之感。(足以證明詩之作用「甚矣哉」!)我認為,這並非是作者王之渙的原意。形成這樣的理解,歷來對它的誤讀是主要原因。這句話不是作者的定語和斷語,如果是的話,那它的意思就成了:戍邊的士卒們,你們不要吹奏《折楊柳》的悲涼曲調啦,玉門關以外從來就是沒有春天的。這樣,上下句的意思就失去了聯繫的邏輯,就講不通了。如果硬要把它講通,那麼這首詩就成了瓦解軍心,廢弛國防的作品了。

實際上,作者是在寬慰守邊的將士說:你們不要吹奏《折楊柳》的悲涼曲調,難道玉門關外就沒有春天嗎?有什麼「關」能擋得住春風呢?不要相信「春風不度玉門關」之類的傳言,好好幹去吧。它是應當作為反問句來讀的,明顯地包含著到那裡依然可以大有作為的勉勵之意。否則,「何須」二字作何解釋?作者並非不承認西部艱苦的自然環境,但他的態度是積極的,「何須怨」三字即是證明。如果認為王之渙是用「春風不度玉門關」的結論拉去西部的人們的後腿,是嚇唬人們別到西部去,那就冤枉了詩人。而不幸的是,由於後人的誤讀,恰恰產生了這樣的後果。

自漢代經營西域以來,團結合作之風已在那裡吹起。到唐代更是我國歷史上的盛世,開拓進取精神是它的主旋律。唐代在廣大的西部地區所設的安西四鎮,其管轄區域遠至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詩人怎麼會認為春風連玉門關也度不過呢?

王之渙是不會違背那個時代精神的。

来源:今晚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