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每年正常生產經營所僅有的13%淨利潤率,尤夫股份依靠資本騰挪創造財富的速度,幾乎是一個傳奇。
按照計畫,尤夫股份將於5月26日開始網上申購,如果成功上市,根據渤海證券給出的預估值,尤夫股份超過1.8億股的總市值或將超過30億元。而這樣一家公司,卻在2003年靠2港元起家。
東拼西湊的千萬註冊資本
2003年6月23日,兩家香港註冊公司,各掏1港元合計2港元在香港註冊成立了一家名為香港佳源的公司。
兩個月後,這兩家公司將僅有的2港元股份分別轉讓給來自浙江省湖州市的商人茅惠新和他的妻子葉玉美。同一天,茅惠新夫妻二人認繳了公司增配的9998股,將香港佳源公司註冊資本增加至1萬港元。
又過兩個月,這家來自香港的「外商」來到浙江湖州,與當地一家名為惠新製衣廠的公司合資成立了尤夫工業纖維有限公司(簡稱尤夫有限)。而這家惠新製衣廠,正是茅惠新不久前在湖州市註冊成立的一家公司,註冊時間與香港佳源公司僅差7天,註冊資本150萬人民幣。
就是這樣兩家剛剛成立不到4個月的公司,合資成立的尤夫有限註冊資本竟然高達1000萬美元。而為了繳齊這1000萬美元的巨額註冊資本金,茅惠新整整花去了近兩年的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茅惠新在這兩年的籌資渠道頗為蹊蹺。作為內資股東的惠新製衣廠,一部分資金來源竟然是向公司所有人茅惠新控制的另一家控股公司獅王精細化工有限公司(簡稱獅王精化)所借;而作為外資股東的香港佳源,資金竟然也是來自茅惠新的個人借款以及獅王精化給付的佣金。
可讓人費解的是,就在茅惠新湊齊1000萬美元的一星期後,茅惠新就將「債權人」獅王精化以234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賣給「債務人」尤夫有限。而獅王精化僅在尤夫有限名下停留5天,6月30日,獅王精化被尤夫有限就以1億元人民幣的高價轉手賣給杭州一家企業。
乾坤挪移增資1300萬美元
就在尤夫有限註冊資本全部到位一年後,2006年6月,茅惠新通過外資股東香港佳源對尤夫有限進行第一次增資。當然,茅惠新並不打算真的從自己兜裡掏錢,此次增資的316萬美元資金來自於香港佳源作為股東在尤夫有限身上賺得的利潤。
又過了不到半年,11月份,茅惠新決定再次向尤夫有限增資。這一次,茅惠新決定直接把尤夫有限的註冊資本增加到2615萬美元。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此前1000萬美元的註冊資本都要籌措3年才得以繳齊,難道茅惠新還能拿出1299萬美元做增資?事實上,此時茅惠新的兜里根本沒有一分錢用來增資。
12月31日,茅惠新從香港商人瀋勤儉處借來81萬美元,通過外資股東香港佳源公司作為第一筆增資注入尤夫有限。半年後的2007年6月,茅惠新夫婦再次通過內資股東惠新製衣投入了140萬美元,資金來源則是通過短期投資獲利;同時外資股東香港佳源則是以一項名為「高速、高性能浸膠技術」的無形資產作價150萬美元投入。
據瞭解,這項技術是茅惠新個人在2006年從北京化工大學獲得,在無償轉讓給香港佳源後,折算成150萬美元的無形資產作為增資。可半年後,尤夫有限就以沒錢開發為由,再次將該技術以1215萬港元的價格回轉給香港佳源,而香港佳源又把這項技術還給了茅惠新。這樣一來,把一項技術倒兩次手後,技術所有權還是在茅惠新手中,可尤夫有限卻不但增加了150萬美元的註冊資本增資,還獲得1215萬港元的現金轉讓款。
第三級或將跳出30個億
2008年,此時的茅惠新已經開始籌劃尤夫有限的上市。此時,茅惠新再次向外界施展了他的資本騰挪絕技。
年初,茅惠新註冊了一家名為尤夫控股的公司,悉數承讓了惠新製衣所持有的尤夫有限股權。而高達6864萬的轉讓款,卻是尤夫控股向茅惠新個人全額所借。表面上看來,尤夫控股沒有花一分錢,可是在財務報表上,卻獲得了6864萬元的資產,以及6864萬元的負債。而作為尤夫控股控制人又是債務人的茅惠新,通過惠新製衣套現6864萬元的同時,還獲得了尤夫控股6864萬元的債務權。
年中,在尋找戰略投資者上,茅惠新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2008年7月24日,茅惠新的胞弟、堂兄以及尤夫有限的高管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註冊下了湖州太和、湖州玉研、湖州威騰和湖州聯眾等四家公司,而這四家註冊公司在隨後分別獲得了尤夫有限0.52%-3.64%不等的股權。
年底,加上之前引入的杭州恆祥共計8家法人股東,以持有尤夫有限1.37億股為股本註冊成立了浙江尤夫高新纖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尤夫股份).
2010年,尤夫股份在提交給證監會發審委的招股意向書中顯示,此次新發行4600萬股,發行後總股本為1.8億股。而按照招商證券分析師張延明在5月20日給出的每股12.75-17.85元估值,其上市後總市值將高達23億-32億元。
以茅惠新夫婦上市後持有66.88%的股權計算,二人的個人資產預計將超過20億元人民幣。
- 關鍵字搜索:
- 從2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