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藝術區面臨拆遷危機
在地產開發的威脅下,20個藝術區 面臨拆遷危機,藝術家「抱團取暖」,不斷上演「行為藝術」抗爭,真的能讓藝術區起死回生嗎?
在這個百年難遇的寒冷冬天,由於面臨拆遷,北京創意正陽藝術區等地的藝術家裹著棉被「抱團取暖」,群體「釘子戶」更像是一場行為藝術。
2009 年歲末,北京朝陽區啟動26.2平方公里農村地區的土地儲備,用於土地的城市化發展。這個位於CBD與首都機場之間的區域,恰也是當代藝術區在北京最為密集的一個地段。一時間,包括草場地、費家村、黑橋、一號地等在內的20個藝術區將面臨拆遷的危機。遇上這樣的事情,藝術家叫苦不疊,因為土地不是私有的很難獲得賠償。
也許,喜歡抱團的藝術家可以遷移到更偏僻的宋莊,前提是忍受交通不便所帶來的「出售」困難,但又有藝術評論人士認為,「宋莊充滿了更爛的藝術家,把不得不去宋莊看作一種恥辱。」在散與不散、搬與不搬的問題上,從去年7月至今,藝術家上演一幕幕「行為藝術」以抵抗拆遷,但依然要面對一紙拆遷公文和斷水停暖的境遇。
由蕭戈等藝術家聯合發起的「暖冬20計畫」展覽意在藝術家抱團取暖,第一站落在拆遷矛盾最突出的創意正陽藝術區,藝術家們或畫著八卦圖轉圈或手握磚頭站立的「行為藝術」、「觀念藝術」,在房地產開發的高效率面前彷彿是為了阻擋大步前進的「變形金剛」,而伸出單薄手臂的可憐「螳螂」,事到臨頭本能而又有些軟弱的反應,讓當代藝術圈原本先鋒前衛的人群形象,剝除了近幾年來由「一夜暴富」塑造出來的冷漠和高傲,有人老調重提:「藝術家是弱勢群體。」
相對「強勢」的隆隆推土機揚起的灰塵,沒有任何緩和餘地地淹沒所有的合同、約定與承諾。很多藝術家租下不到一年,裝修花費5、6萬元的工作室,都面臨著得不到任何賠償必須遷走的命運。資本—權力聯合體產下的城市化發展「拆遷」,一個違規的建築,甚至是合法的建築,只要徵用,就可以變成違章的,在國家機器隆隆推過的土地上,個人只有匍匐在地。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北京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