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美國高考狀元不一定進的了哈佛

 2009-05-17 23:3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最近讀到《中國狀元職場狀況調查》的文章,該文談到,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國各省狀元全軍覆沒,沒有發現一個在從政、經商、做學問等方面的傑出人才。被人羨慕的「高考狀元」在社會的發展中,最終被大浪淘沙,成了平庸者。這是中國應試教育苦果極典型的代表,也說明「好學生」並不等於「好 人才」。

我的兩名朋友曾是當年高考某省的狀元,即使本人在1977年考上大學,也是因為在某一科的成績在全市名列第一名而被大學看中。 「高考狀元」很多年來都是個香餑餑,名牌大學也將其視為人才,爭相錄取。而美國的名校對所謂的「高考狀元」多是不特別重視,如果一名高中生僅憑考試的高分數、而其他表現平庸就能進入哈佛,哈佛大學恐怕會被教育界人笑掉大牙、會被社會輿論炒翻天了。

在美國的大學招生體系中實際上是沒有「高考狀元」這一概念的,當然大學在招生中第一項指標是考核學生的學識基礎,學生考試的分數佔據了重要的位置,但與「一考定終身」不同的是,學生考試的分數隻是大學考慮錄取的基礎,既不是唯一也不是全部。

在美國,能夠反映學生學業水平的數字指標或者說「硬」指標有兩個,一是學生在高中四年的學業平均成績,二是全國性的考試SAT(或是ACT)考試成績。如果說SAT考試類似中國的高考的話,SAT能考滿分就應當可以叫做「狀元」了。在美國的華裔家庭,經常會聽到某某孩子SAT考了滿分,但報考哈佛大學等名校,結果卻是不被錄取。為啥,人家名校根本不把考試拿滿分的學生真正當回事,如果只會讀書,而無創造性,這樣的學生不會被看好。說穿了,人家要的是人才,而不是「高分寶貝」。

既然「高考狀元」不吃香,美國大學推出的錄取優秀學生的典型例子也就不會是「高考狀元」,而社會和公眾輿論也沒那個心情和風潮去大讚特讚所謂的「 高考狀元」 。哈佛大學最經典的錄取學生例子是一個出生在貧寒之家的女孩,她的母親靠撿垃圾維生。這個女孩沒有抱怨自己的父母為什麼這麼窮,而是立志要通過自己的努力 來改變命運。她讀書很用功,但更關鍵的是,她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看到了社區中有太多的人需要幫助,她在課餘時間做義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幫助身邊的窮人。 後來這名女孩被哈佛大學錄取,成為哈佛大學廣納人才、貧寒子弟也可越龍門的典型例子。

哈佛大學一名校長曾談到該校喜歡招收什麼樣的學生,他說,傑出的大學生來源於優秀的高中生,我們是一個極力培養、鼓勵高中生具備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學校。社會對一流高中生的讚美並不侷限於好的課堂成績,而是多方面的。要成為哈佛的學生,光學習好是不行的,還要看他是否有開創新天地的創造性;僅有知識是不夠的,還要看他是否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單關心自身專業領域是不足的,還要看他是否有關注其他方面的廣泛興趣。

哈佛大學的教育理念是,所有孩子,無論其家庭出身,也無論上哪一所學校,都必須有機會充分實現他們的潛能。機會平等必須意味著追求卓越的機會平等,對平等的要求絕非意味著對平庸的容忍。這不是精英主義,我們必須給予我們的學生——所有學生——能接受最好教育的機會。

2008年申請哈佛大學的學生超過2.7萬人,而錄取率只有7.4%。許多人的成績十分優異,SAT考試中取得滿分學生大有人在,但最後還是被刷下來了。 那麼能被哈佛大學錄取的學生又是什麼樣的學生呢?讓我們看一個例子。俄亥俄州雪克黑茨市哈沙維布朗高中的愛麗娜·奧聶思凱斯基一直關注著水污染,選定解決 金屬離子污染水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在3000個小時的屢敗屢戰後,她終於發明並申報了自動微電子化學感測裝置控制電鍍系統的專利技術。這一技術可以有效 地減少電鍍時排入水中的金屬離子。她還是西門子-西屋科技競賽地區決賽選手;英特爾科學英才半決賽選手;校世界事物聯合國俱樂部主任;校報主編;療養院志 願者資深協調人;丹麥人在二戰納粹大屠殺中幫助猶太人的歷史的研究者。

第二個例子是,匹茨堡福克斯切派地區高中的邁克爾·米尼克創作了4部音樂作品,其中的2部為情緒憂鬱症患者籌得4000美元善款。他被《匹茨堡郵報》評為2000年最雄心勃勃的新一代音樂家,曾任校報總編、校社團主任、學生理事會部長等職,最後哈佛大學將其錄取。

不論哈佛大學錄取優秀高中生的例子還是「高考狀元」可以走紅的現象,其實這背後折射的是最深層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公平的教育機會。不要小看了公平這兩個字,能做到讓每一個孩子享有公平的教育機會比GDP翻兩番、翻三番不知要難上多少倍。中美教育都強調要有公平性,但如何實現公平卻是走不同的路。美國的大學錄取當然十分重視中學生的學業表現,同時更關注學生的創造力和服務社區的精神,綜合考量是重要的手段。中國的高考體制最初有利於挑選人才,但在「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升學壓力之下,也唯有靠分數來衡量學生的素質了。

在中國,應試教育是打不倒的,最起碼現在是打不倒的。為什麼?在權力、金錢、人情、關係充斥的環境下,分數成了教育機會均等唯一的「硬」指標,能讓貧寒子弟出人頭地只有學習好,考試拿高分才可以與邪風去抗衡。誰都知道綜合性考核學生是大學招收優秀高中生的一種好方式,但這些綜合性考核的標準有很大的隨意性,有太多人的因素在裡邊,最後,有多少人敢相信它的公平性呢?

「高考狀元」成不了傑出人才而全軍覆沒,恰如大浪淘沙,在歷史的潮流中,大浪淘下的不光是垃圾,有時金子也會被淘汰。

剛看了一條新聞,一名中學在四川地震後在災區當自願者,他隱瞞了16歲的年齡,而以成年人的身份在災區奉獻自己的光和熱,最後成為災區年齡最小的志願者,今年他被美國9所大學同時錄取。

看完這條新聞我在想,為什麼中國最一流的大學不錄取他,難道這樣充滿愛心,關心社會、勇於奉獻的中學生不是優秀的人才?難道只有美國大學才會發現人才嗎?在打不倒的應試教育面前,如果中國的名牌大學能錄取這名學生,難道不是向成千上萬的中學生發出了一個強有力的信號:分數依然重要,但好的人才標準 不僅僅限於能考高分。社會需要專業的人才,社會更需要對自己民族負責的人才。

教育機會應是均等的,實現教育機會均等,要靠政府部門、教育機構的努力,要靠你、要靠我、要靠社會每一個家庭的共同努力。

作為普通的百姓,我們難以決定河流的走向,但我們應當可以做到不隨波逐流。
来源:喬磊記者生涯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