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唐代居民的飲食文化十分豐富,從阿斯塔那唐墓中發掘出土的花式點心、餃子、餛飩、各種乾果可知,由於乾燥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這些古老的食品歷經一千餘年,依然保存得十分完好,成為研究新疆乃至中國古代飲食文化重要的實物資料。
維吾爾人說"一日不可無饢",可見饢是維吾爾人的主食。在新疆三千多年前的墓葬中,就有原始的饢出土,一個直徑十九·五公分的圓形饢,出土時碎為十二塊,土黃色,已經脫水乾化。原料為小麥粉,是在饢坑中烤制而成的,中心薄、邊緣厚,中央戳有花紋,與現在新疆維吾爾族家庭所吃的饢完全一樣。
另外,一個一千多年前的小饢,直徑只有三·九公分,用白面製成,表面有芝麻,已經和現在人們經常吃的"托喀西饢"沒有什麼區別。饢,在波斯語是"麵包"的意思,在中原地區還被稱為"胡餅"、"爐餅"。白居易詩:"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饢傳入中原以後深受青睞,後來又演變成大餅、燒餅、鍋盔、火燒。
餅也是唐代吐魯番居民的重要食品,多種多樣,有蒸餅、湯餅、燒餅、髓餅、乳餅等。
唐墓出土的餃子,形狀如月牙,長約五公分、中寬一·五公分,小麥面皮;一九五九還出土了小麥面皮的餛飩,形似耳朵,長三公分、寬一·九公分。
唐代吐魯番地區也流行花式點心,要求色、香、味俱全,裝飾在絲綢和其他器物上的印度佛教紋飾寶相花,也出現在吐魯番的圓形月餅上。梅花式點心、菊花式點心、四棱式點心,四瓣花紋點心、八瓣花紋點心、葉形麵點、筒形面卷等,都以小麥粉為原料。
除了麵食、肉食、蔬菜和點心之外,當地居民還吃瓜果和各種的乾果,如:干梨、甜瓜皮、葡萄乾、核桃、柿子、李子、紅棗、杏核等,這些乾果歷經一千多年保存仍完好,鄯善縣洋海墓葬中,還出土了二千五百多年歷史的葡萄藤。
吐魯番唐代居民的飲食文化十分豐富,是研究新疆古代農業經濟和園林藝史的重要實物。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絲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