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事變,木已成舟,若無如反'二十一條'之強力翻盤功夫者,必難現改弦更張之效,也大可不必動手。如同救災,只可於大敗中力求小敗或小勝,而決無全勝一說。事已至此,唯一尚待國人發揮之餘地,那便是將民意暗潮,用於對決策的施壓,爭一點是一點了。
同時通過本次事變,無疑給眾多真正意義上的愛國者提供了一次能體現個人價值並從此走向理性成熟的實踐機會。
應該承認,這是一次真愛國。
此次對日抗爭,因發端於自然狀態下的民間,可以看出民眾的愛國熱情到現在為止多是比較無奈的'理性'之舉。
靜觀此次處於萬馬齊喑之中的愛國情緒,想來不是沒有發做的能量,而實在是:
一、 已被成功改造成奴民,對國事無自我主見,若高層無意,則巍然不動。
二、 處於高壓之下只可憤憤不平而難有作為,既便做了說了,因不符主流意,也會被和諧得無影無蹤。
但既以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為立國之本,在此關係國家利害民族大義的緊要關頭,類似於此前火炬事件的抵制與反抵制狂潮卻沒有出現,不免令人失望。
其中原因,當是有強人將難以言表的隱私利益定位於國家利益之上所致。這種'共榮'局面,實在是以太多的付出與讓步為代價,得到的只是部分人享有的'回報',包括所謂'國際政治認同'這個面子工程。
愛國之情不可欺。在民意壓力下終於贏得了一次20人上限規模的有限愛國,這個恩賜相對於拒絕,並沒有太大進步。
從高府態度可以看出,當前是以保持中日'來之不易'的良好關係為主線,雖有限默認一些抗議行為,卻是迫於民意和臺灣表現而'不得不如此'的一種政治技巧,決非本意。
看看現場的'保護'措施,百多警力與20人的抗議主體形成的主次倒掛,明顯反客為主,也算是世界遊行抗議史上的一個奇蹟,不過這奇蹟在中國正越來越普遍開來。
精心計算,不可失控,否則極可能演化成'擾亂社會治安'的'犯罪'行為。
在人治之下愛國與犯罪,往往僅一步之遙。
為了保持自我形象不毀於一旦,也只有'有限默認'來證明自己'言行一致',同時讓日人明白'這是民意',好在外交上有所迴旋。
不過這愛國的前提是穩定,穩定的前提是利益,而利益的擁有者則是權貴。如此,所謂愛國無形之中成為愛權貴集團的代名詞,國人竟無形中被強姦了!!!
雖然目前愛國情緒是可控的,但誰知道照此模式演化下去,它永遠不會出現新的變數,並永遠在可控的範圍之內?
民族主義終究是把雙刃劍,可以殺別人,也可能傷自己,所以既不要有意引導也不必強行壓制,讓人們具備理性認識,自然抒發才是上策。
事關國家利害,本當發揮愛國激情卻身不由己的國人,應該扭轉認知方向,冷靜想一想自己的'公民權力'何在,為何愛國必有前提,那曾經激情燃燒的歲月又為國家(注意是國家)帶來了什麼,從此後的愛國之情如何定位?
可以說,考驗真假愛國的時機已經到來。
註:為表述,此處暫將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並同,如有異議另行商議。
2008.6.25.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警世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