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詩話(圖)

 

杜鵑是花,也是鳥(又名子規)。花,開在春天,陽明山花季中,杜鵑艷極;鳥,則悲啼,多是感傷。所以,杜鵑常被入詩,借喻悲思之情。

李白有"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迴腸一斷,三月三日憶三巴"的絕句;文天祥在北去途中吟誦:"而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唐代隱士方干,〈唐才子傳〉稱其"不識朝,不識市,曠逍遙,閑徙倚;一杯酒,無萬事,一葉舟,無千里;衣裳白雲,坐臥流水",算得上瀟灑了;可寫杜鵑花卻是 "未問移栽日,先愁落地時。"花未種時先憂其落,"疏中從間葉,密處莫燒枝。"疏任其疏,密讓其密,不加修剪,聽憑自然。隱逸雅士對杜鵑花如此憐愛,只因它是杜鵑滴血之花。

詠杜鵑的詩人中,白居易作品最多:"薔薇帶刺攀應懶,菡萏生泥玩亦難。爭及此花檐戶下,任人採弄盡人看。"薔薇的不許隨意採摘,荷花的只容遠觀不能褻玩,與平易近人的杜鵑相比,居然成了缺點,可見這位"座中泣下誰最多"的江州司馬,此時心情何等傷感、委屈,又只能自我慰藉。

與白居易差不多同時代的進士施肩吾,也將杜鵑花的生物屬性引進社會領域,並打上了個性特徵:"杜鵑花時夭艷然,所恨帝城人不識。叮嚀莫遣春風吹,留與佳人比顏色。"。杜鵑雖美,開得又茂盛,可恨京城的達官貴人不識認,不賞識,所以,只有自我護惜,自我賞識了。

晚唐詩人曹松有首〈寒食日題杜鵑花〉很具特色,"一朵又一朵,並開寒食時。誰家不禁火,總在此花枝。"清明前兩天的寒食,因紀念介子推而禁菸,詩人藉此以火喻花,寫得生機盎然,又不入幽怨悲苦的窠臼,顯得新穎別緻。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