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密林裡最後的母系氏族(組圖)

 2007-05-28 23:1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在橫斷山脈密林深處,散佈著許多古老而又神秘的村落,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及長期的與世隔絕,很少有人到達。因此,一些人類古老的習俗,在這裡能夠得到完整的保留和延續。關於這些藏在大山和密林深處的神秘古村寨,有許許多多離奇的傳說和怪誕的演繹,奇特的民俗、淳樸的民風和懾人魂魄的風光,讓很多外面的人都渴望走近它們。

被重重大山包圍著的利加則,就是這樣一個村落。

當代世外桃源

通往利加則的道路極其不便,沒有任何現代交通工具,只有一條茶馬古道通向它。茶馬古道,就像一條一直向前攀延的藤蔓,翻山越嶺、穿江過河,一路上串連起許多和它一樣古老的村落。古道上有諺曰:「不能馱人上山的馬不算馬,騎著馬下山的人不是人。」古道上的人愛惜馬,我也就沿著起伏的古道一會在馬上、一會在馬下地隨著馬幫走,在馬上的時候,山風吹得人發冷;下馬走路的時候,汗水又使勁往外冒。山裡的氣候可謂是一天十八變,現在是艷陽高照,可是過一會兒又大雨傾盆。在翻越了許多大山之後,馬幫的人指著遠處山坡下一處村舍告訴我:那就是利加則。望著那煙嵐裊繞的村落,我覺得彷彿看到了仙境,就將要走入夢中的世外桃源了。



利加則位於四川省木裡縣境內,地處北緯二十八度、東經一百度附近,屬於川滇交界的橫斷山區,背靠青藏高原,面向雲貴高原。利加則地勢險要,四周群山環繞,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中間是低平開闊的平壩,呈橢圓形狀,直徑不足1公里。達卡布溝河流經該地。利加則年平均氣溫11.5攝氏度,屬於高山垂直性氣候,當地素有「一山有四季,一村不同天」的說法,全年雨水充沛,除三至五月為旱季外,其餘都為雨季,十月份以後,大雪封山,難以進出。

利加則是一個以農牧為生的村落,相傳在古代(大約13世紀),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出兵川滇黔,大批部隊從四面八方彙集到利加則,這些遠道而來的蒙古兵發現這裡像自已家一樣的熟悉、親切,所以就叫這裡為「利加則(利加則在蒙古語裡有家門口的意思)」。還有一種說法與地理環境有關,就是利加則在蒙古語中念「力熱者」,有三岔路口的意思,利加則的位置正好處於四川省的屋腳、前所以及雲南永寧三處的匯合處,因而得名。



母系大家庭

地別家共有31口人,都是同一個血緣中的親人,有15個男人,16個女人,男人耕地、放牧、蓋房,女人砍柴、做飯、照看孩子、餵牲口……家裡的大小所有事情,都由48歲的女主人拉姆掌管。

地別家並不是人口最多的一戶人家,在利加則,像這樣的家庭共有29戶。利加則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一個極為鮮見的母系大家庭群落,這裡所有家庭都是由直接血緣關係組成的純粹的母系氏族家庭。

母系氏族家庭,這種曾在人類家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家庭形式,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早在數千年前就已經完成了向父系家庭的轉化,但利加則卻完整地保留了母系氏族的形式。利加則的家庭實行典型的母權婚姻,成年男子在母親家的四合木屋裡沒有自己的房間,但每一個達到走婚年齡的女孩子卻都有自己單獨的閨房。利加則人男不婚,女不嫁,男女一生都各自生活在自己的母親家,男子晚上偷偷地到自己喜歡的女人家過夜,天亮前再悄悄地溜回來。利加則母系家庭中的成年男子一般以舅舅的身份和名義進行活動,他們參與全家的勞動生產活動,同時會盡力協助女主人工作,共同維繫母系大家庭。

拉姆是家庭的母親,是整個大家庭的至尊和靈魂。在地別家,拉姆說出的話,全家人都要聽。母系家庭中認為,違背母親的意願是最大的不敬,對母親怎麼樣尊崇都不為過。母親往往會從自己眾多的女兒裡物色一個最能幹、最善良的女兒來接自己的班,等自己老了就由這個女兒來接替掌管大家庭的所有事務。



地別家有44畝地、7頭黃牛、5匹馬、1頭騾子、60只綿羊、40只山羊、30頭豬、60隻雞,這些財產都是公有的。事實上,在利加則母系大家庭內,實行的仍然是一種原始的分配原則,人人各盡所能,人人按需所取,一切財物平均享用。家庭裡每個成員都把自己掙來的財物交歸大家庭,決不會私自留下。別人贈送的小物品可以自己留用,但不少人還是會分給家裡的其他人共享,但收到的大物品必須交給家庭掌財者。一般家庭成員身上都沒有現金,人們對錢的概念也很模糊。家裡的財產按母系血緣繼承。

阿克家的女主人

二車卓瑪盤坐在火塘邊,花白的頭髮綰在頭頂上,火塘裡的火忽明忽暗著,她臉上也忽明忽暗著,她的眼睛和胸前掛著的綠松石,在陰陰的火光中顯得格外晶亮。外面下著雨,灶台上燃著松明,火塘裡的火苗舔著漆黑的鍋底。在川西南的深山裡,在幽暗的木屋中,二車卓瑪嘴裡不停地說著我聽不懂的話,她就這樣為我講述她的家庭或是她的家族的秘史,還有她們家現在的虔誠的日子。

二車卓瑪腰上掛著的銅鎖,在她那身灰暗的服飾間,顯得鋥亮而耀眼。銅鎖上刻著的「戊寅下關造」字樣,讓我想到剛剛走過的那條茶馬古道,想到在那條險像環生的古道上常年跋涉的馬幫;古道將千里之外的大理(下關)與秘閉的利加則連在了一起,而馬幫又讓銅鎖和二車卓瑪連在了一起。我還忍不住要去想,當年的馬幫是怎樣馱著沈重的鹽巴、磚茶還有這把銅鎖,在穿越了山重水疊的橫斷山脈後又是怎樣來到了阿克家的門口?二車卓瑪的祖輩們到底是捧著牛皮還是靈芝換下了這把鎖?

其實,鎖在利加則並沒有什麼實際用途,這裡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人們從來不覺得有東西需要鎖。這把銅鎖並不古老,也不名貴,二車卓瑪卻把它看得非常重要,它是由老祖母傳給媽媽,媽媽又傳給她的。媽媽有五個女兒,三年前媽媽將銅鎖傳給了最能幹、心地最善良的二車卓瑪。二車卓瑪明白在接過這把銅鎖的同時,自己也就接過了操持阿克家所有事務的擔子。這銅鎖是個象徵:五十歲的二車卓瑪,是阿克家的女主人。



在阿克家這個有著60多口人的大家庭裡,女主人二車卓瑪要負責全家人的衣食住行,她不僅要管好家庭財物、化解家庭矛盾,還得讓家庭所有成員各盡所能,家裡的財物人人都能得到平均享用。

二車卓瑪永遠是家裡起得最早的人。在黑暗的老木屋裡,先將正房打掃乾淨,然後把火塘點燃。在洗完臉後,二車卓瑪將松葉撒在火塘裡,火塘裡發出一陣噼噼啪啪的響聲,木屋裡立刻充滿了松油的清香。打從記事起,二車卓瑪就生活在這幢原木砌成的屋裡。屋裡的木壁已被松煙熏成炭黑色,火塘周圍的地板也被磨得很光滑。木屋到底建造了多少年?誰也說不清。在這幢木屋裡二車卓瑪生養了六個孩子,她也把木屋裡姐妹們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

二車卓瑪做好早飯時,出去走婚的男人都已回來,而女人們也都已經送走了自己的情人。一家人圍在火塘邊吃早飯,二車卓瑪就在這時分配著家裡一天的工作:扎西去放牛,平措去放馬;地裡的莊稼熟了,天晴後拉姆、達珍和扎西瑪把苦蕎收回家;加措去放豬,日諾去放羊;家裡的酒沒了,娜姬釀酒,達娃修房……

阿克家繁忙的一天開始了。利加則新的一天也開始了。



有情人的宗教人員

65歲的瑪格諾是利加則的達巴,他從六歲的開始就開始跟著老師念達巴經書了。瑪格諾的達巴老師在前所(地名,離利加則有幾十里地),瑪格諾現在還常常去看他。

達巴是利加則的宗教人員,他們掌握著利加則的歷史、文化、哲學、地理、天文、醫學,以及部族世系祖譜、遷徙路線等。家庭中,凡逢年過節、婚嫁喪葬、為死者靈魂歸宗引路及成丁禮等各種祭慶禮儀,均由達巴主持舉行。

不做法事的時候,瑪格諾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穿的衣服和普通人一樣,也要和其他人一樣參加各種勞動。瑪格諾的情人叫邊瑪拉姆,長得很漂亮。跟利加則的所有情人一樣,他們白天大都裝作不認識,晚上才在一起。邊瑪拉姆還有兩個更漂亮的女兒,大女兒的情人是走馬幫的。

但是在村裡祭山神、水神的,或者有人病了請他去唸經的時候,瑪格諾便會換上達巴特殊的衣裳。村裡有戶人家剛剛生下個孩子,孩子的家人來請瑪格諾去給孩子取名字。瑪格諾便換上白色的大褂,戴上繪著彩色圖案的頭飾,然後帶上所有的法器,還有經書,跟著孩子的家人去了。

取名儀式上,瑪格諾坐在火塘邊唸經,生孩子人家的女主人將已煮好的米飯揉成錐形飯堆,放在一個大盤子的中央,在上面插上五雙筷子(象徵著高山和青松),周圍放上煮熟的雞、蛋、豬膘肉,再燒上一炷香,一起供奉在唸經的瑪格諾面前,來祭祀神靈和祖先。女主人抱著剛出生的孩子雙手合十跪著面向瑪格諾,瑪格諾就一邊唸經一邊用經書輕叩孩子的頭。瑪格諾唸經的內容是在向神祈禱,念完經他叫三聲為孩子所取的名字,並在小孩額上抹上一點酥油,祝福孩子長命百歲,吉祥如意。女主人祭祀過家庭所有祖先後,又用燃燒的香柏葉熏一遍祭品,然後走出房屋,將祭品拋向屋頂,讓烏鴉來啄食……

在給孩子舉行完取名儀式後,孩子的家人給了瑪格諾兩塊磚茶做禮物。在村裡給達巴的禮物多少沒有規定,全憑請達巴人家的喜好和經濟能力而定,給多少達巴也全不計較。



利加則共有8個像瑪格諾這樣的達巴。

相傳達巴因教祖叫「達巴」而得名。達巴在形態上基本保持著原始部落宗教的特徵,它沒有系統的教義和經書,只有幾十部(回)口誦經,另有一種占卜經(俗稱「算日子書」),是用32個不同形體的原始圖畫文字書寫的。達巴口誦經主要是師徒口耳傳承。

達巴沒有寺廟,也沒有統一的組織,在幫人誦經做法事時,不分貴賤,也不計較報酬多少。達巴的法衣法器有五福冠、飄帶、梆郎鼓、銅缽、搖鈴、海螺、巫棒等。

達巴崇拜的神大都是周圍自然現象的化身,有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河草木及各種動物等,達巴特別崇拜山神及泉水神,其口誦經中有很大部分是讚頌山神及泉水神的,祭奠活動往往很隆重。

漂亮的四合木楞房

阿扎家的木屋,特別是經堂,是村裡最好、最漂亮的建築。據說這木屋有100年歷史了,是扎西龍布姨媽建造的。那時,扎西龍布姨媽在茶馬古道上當「馬腳子」 (常年在路上馱運貨物的做馬幫的人)做生意賺了錢,就修了這房子。阿扎家木屋的經堂裡有許多堪稱精品的壁畫,家裡的老人說那是當年從甘孜請來的畫師用兩年的時間才畫出來的。村裡人家的庭院都是泥的,但阿扎家的庭院是塊石鋪成的,院廊和木壁的雕工也很精緻。

阿扎家木屋共有20多個房間,阿扎家原來是一個更大的家庭,後來人口太多了,20多個房間也住不下,就只好分出去一些人。現在的阿扎阿坡家就是30多年前第一批從這裡分出去的,而阿扎二車杜基家則是5年前從這裡分出去的。



阿扎家的木屋是村裡最好、最漂亮的木屋,但卻不是最大的木屋。

在利加則,一個母系大家庭同住在一個四合木屋大院裡。四合木屋分正房、經房、女樓及畜廄四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劃分為若干間。有大門的那幢木屋叫門樓,樓上放草,樓下大門兩邊是畜廄;大門正對著的一幢叫經房,樓上是佛堂,供著神像,樓下由家裡的舅舅居住或者作客房;左邊一幢是花樓,由舉行過「成丁禮」的女兒居住,這裡也是她們和自己的心上人約會的地方,女兒生孩子後就要從花樓搬到母房。

母房(也叫正房)在院子的右邊,這是大家庭議事、炊事和祭祀的場所。母房結構複雜,一般進門後還有一條狹長走廊,走廊內的房屋又被隔成三間,左側是女主人的起居室,右側用來做大灶,煮豬食或釀酒,並放置生產工具。中間是正屋,正屋最顯眼的便是設在一角的火塘,火塘上方是鍋莊和祭鍋莊時擺放供品的平臺,鍋莊邊靠著的壁上,有一塊泥塑,上畫塑著日月星辰、火焰、海螺等圖像,人們崇敬地稱之為「冉巴拉」灶神。

火塘下方立著兩棵柱子,左為男柱,右為女柱,這兩棵柱子由一棵樹所製成,樹的頂上一節作男柱,根部一節作女柱,舉行「成丁禮」(就是成人儀式,利加則13歲的孩子要舉行「成丁禮」)時,男子必須在男柱旁舉行儀式,女子則在女柱旁舉行儀式。

在火塘的左側,有一個方形的大木櫃,櫃子裡裝著家裡的零碎雜物,櫃面則是家裡最尊敬的老人的床,一般由外婆住。

利加則的母系家庭大宅院,屬於人類早期的民居,這種四合木屋四周沒有窗戶,造型精巧,堅固防震,與周圍的山水融為一體。四合木屋完全取材於周圍山上的樹木,不用一枚釘,用圓木或方木搭牆,用薄杉木板蓋頂。四合木屋可算作是世界上最為獨特的房屋之一,它是依據母系大家庭所有成員的生產、生活來設計的,一個母系大家庭就是一個母系大宅院。有了四合木屋,才有了母系大家庭;離開了四合木屋,母系大家庭就無法存在。



葬禮上的聚會

屋腳村阿屋家的女主人邊瑪拉措死了。

邊瑪拉措的家人騎著快馬連夜把這一消息通知了方圓幾十公里內所有同族的村落。

第二天一早,利加則每家每戶都派出了去參加葬禮的人。每個參加葬禮的人,都背著家裡為葬禮準備好的禮物,每家每戶各不相同,有的是兩瓶清酒加上幾斤青稞,有的是一塊磚茶加一條豬瞟肉,或者是酥油和一隻雞……禮物根據每家的情況而定,有什麼就帶什麼。

去屋腳村阿屋家參加葬禮的大都是女人,她們穿著好看的衣服,背著笆簍,幾十個人一起出發。她們既是去和一位族人永遠告別,也是去參加一個族人的大聚會。一般的葬禮要持續幾天,有些要持續十幾天,甚至有幾十天的。

她們要背著沈重的禮物,翻山越嶺走上一天的路才能到達。

利加則人對死亡的理解是樸素自然的。達巴經文中說:「樹老會枯死,水老會斷流,石頭會開裂,蒼天雄鷹有一死,高山猛虎會死亡,人類有誰自古存。」但是對於亡者的後事,利加則人又是極其重視的,他們會儘自己所能地辦好喪事。他們深信,在遙遠的彼岸,有一個叫斯布阿納瓦的地方,那裡的世界美好無比,死去的人將在那裡和他們的先祖一起生活。

利加則人對生命極為看重,人死後,遺體要放在正房裡,示意其還與家人在一起。遺體呆在家裡的時間較長,具體停放多久,要由喇嘛算定(利加則人既信奉達巴,也信奉藏傳佛教,現在藏傳佛教的地位更高,這可能和藏傳佛教的系統和傳播有關),原則是下葬的日子好、吉利,可以停放一個多月;日子不好,就只能放三四天。為了不讓遺體腐爛,利加則人的祖先發明瞭挖坑藏屍的防腐方法,即在正房的角落挖一個深坑,坑裡放一個籃子,遺體放進籃子裡,上面用東西蓋上。放遺體的籃子是自己編織的,只能用一次,用後隨遺體一同燒掉。

遺體停放在家裡期間,為了表現對死者的深深哀悼,有許多習俗禁忌,比如家人雖然可以照舊外出勞動,但是不能洗頭、洗澡,要把頭髮編成一根盤在腦後垂下,還要用頭繩紮住;這期間不能走婚,不能換衣服,不能吃肉,不能殺雞,不能殺牲畜,不能吃米飯。利加則人用這些行動表示對死者的崇敬及孝道。

火葬前,遺體從籃子中取出,放進自製的棺材裡,由壯漢抬上山。棺材是方形的,在棺材上面蓋土,放供品,有吃的食品、衣服、鞋子、腰帶等。



火葬前一天,全村人會送來麵粉做的包子、大米、錢、煙、酒,每戶一份,可以每樣都送,也可以送其中的一部分,一種或幾種。死者的遠親近鄰都會在火葬前一天趕來,但是火葬前一天的晚上就不准再有人來。火葬用的木柴是全村人幫忙砍的松樹。樹幹搭成死者活著時住的房子的樣子,用很多的松明點火燒。點火前幾分鐘,家人大哭,然後被村裡人架走。點火後,村裡的其他人也先後離開火葬地點,只留下喇嘛在這裡唸經。

葬禮請來的喇嘛,要給適當的費用,第一位主持喇嘛,需要送一匹騾子,第二位喇嘛送一匹馬,第三位喇嘛送一頭牛,其他喇嘛每人二百元。究竟要請多少喇嘛,視每家的財力而定,一般是二十位左右。這筆開支對於利加則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負擔,但為了讓死者的靈魂安息,只要能負擔得起,家裡人總會請很多的喇嘛。

遺體火化後,家人會從遺體中取出死者遺骨,埋葬在墓地裡,一段時間後,墳墓就會與周圍的野草、泥土融為一體。

利加則人在墓地插上彩色喪旗,旗上滿是由達巴寫的密密麻麻的經文。彩旗在山坡上迎風飄揚,昭示著死者靈魂的升華。

利加則位於高寒地區,土豆是這裡的主要農作物,所以人們的食物也主要是土豆。一日三餐皆是土豆,確實讓外來人有點受不了,覺得日子很難熬。後來,我常常想自己的這段很短但似乎又很長的「生活」。通過這段生活,我瞭解了利加則人,也瞭解了我們自身的文化淵源,因為這一切,也許都是我們祖先曾經的生活,是我們的文化最原始的所在。

我們應該感謝這些在強大主流文化衝擊下,仍然固守著自己文化的原生部族,無論是出於本能還是出於無奈,他們都是一群頑強的守望者,他們守望著自己家園,同時也守望著我們關於古老的記憶,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完全異於「現代化文明」的鮮活而生動的文化面孔。
来源:中華遺產雜誌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