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成立一個獨立委員會檢討公共廣播服務,其中包括香港電臺的角色及運作。
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公檢會)屬下一個小組建議,日後的香港電臺要脫離政府部門,成為法定機構,而機構的首三年經費將由政府撥款。
機構的董事局,成員來自九個專業界別,負責督導日常運作;政治人物如行政、立法會議成員,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均不得加入董事局。
該機構設行政總裁一職,除了負責日常運作外,也會擔任總編輯,承擔編輯責任,董事局一般不會干涉編輯事務。
香港媒體週四(28日)都報導了有關的消息,並作出評論。
「主流民意」
《明報》的社論說:「港臺應該脫離公務員架構,以相對獨立的身份營運,製作符合公眾利益的節目,包括解釋政府政策及批評政府施政的節目,像英國廣播公司(BBC)那樣…..這是絕大多數香港市民心底的期望,也是公共廣播服務檢討期間,清楚浮現的主流民意。」
「專題小組建議,港臺日後的董事局組成以專業人士為主,明文規定政府官員及政治人物不得參與,這在香港的公營法定機構是前所未有的。」
「只找沒有政治背景的傳播、新聞、教育、文化、科技、法律、管理、財務及社會服務等方面的人才,以此向公眾表明,港臺在運作上並非政治取向主導,而是追求專業上的卓越。這樣的做法,比較符合公眾期望。」
「連‘老祖宗’BBC也沒有!」
《大公報》的社評則有不同的看法。
「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昨日(27日)就香港電臺的改革建議作出‘結論’,認為港臺今後十年仍應由政府以納稅人公帑維持,但在管理上脫離政府‘獨立’,政府不能‘干預’。如此‘只要錢,不要管’,不但與市民長期關注公營電臺應更好負起社會責任的要求不符,而且與市民根本利益相違背,既無助政府依法施政、更不利社會和諧安定。如此‘結論’,不能接受。」
「今後高薪照拿、公帑照花,但卻擺脫了公務員的‘枷鎖’,還有比這更‘自主’的‘編輯自主’、比這更自由的‘新聞自由’嗎?沒有,連‘老祖宗’ABC、BBC也沒有!」
「同樣荒謬的是,檢討委員會在報告中竟提出,‘為確保公共廣播機構的獨立性,使之免受政治、政府和商業的干預’,因此建議有若干種人不能被委為日後成立的港臺董事局成員,這些人包括現任議員、官員,以及精神不健全人士、有坐牢‘案底’的人士,但竟將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也歸入‘不能委任’之列。港區代表及委員都是港人,委員會憑什麼宣布剝奪他們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
公眾有份參與
英文報章《南華早報》在社論中歡迎有關的建議。
《南華早報》的社論說:「報告並沒有迴避港臺需要公帑維持的現實,也沒有給予那些希望公共廣播機構完全獨立於政府之外的人不真實的希望,但卻仍然制定一個模式尋求既有更多的獨立,也有更多的問責。」
「董事局的組成尋求確保政府和公眾都有參與。這也破除過去一貫的做法,就是法定委員會的所有成員都由政府委任,而在整個過程中,公眾無份參與。」
《成報》的社評說:「日後的公共廣播機構的董事局成員由特首間接委任,但委任過程和準則是否透明,值得關注。董事局是一個決策層,決定整個機構的編輯方針路向,行政總裁只是執行方針,最多只能對個別報導或節目作出編輯決定,並非能決定全機構的方針立場,特首如何委任董事局成員成為改革的關鍵,如果成員是保守、親政府的,卻掌握主要媒體,那港臺的‘獨立’就有偏差,因此這個委任制度必須是公開公正的。」
「至於接受贊助,目前港台電視部也有類似形式的特別節目,正因為接受贊助而有些節目並未能做到不偏不倚。所以能否做到編輯自主關鍵在於財政來源。委員會建議這個公共廣播機構可以製作同類節目與商營機構競爭,很容易出現節目走市場化路線,為求賺錢,製作大量流行粗俗的節目,那就有機會忽略小眾的興趣。目前由於使用公帑,仍有條件製作一些高文化質素但又屬小眾的節目。公共廣播機構的改革成敗關鍵受制於很多因素,期望下月諮詢期完結後有進一步探討。」
来源:
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公檢會)屬下一個小組建議,日後的香港電臺要脫離政府部門,成為法定機構,而機構的首三年經費將由政府撥款。
機構的董事局,成員來自九個專業界別,負責督導日常運作;政治人物如行政、立法會議成員,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均不得加入董事局。
該機構設行政總裁一職,除了負責日常運作外,也會擔任總編輯,承擔編輯責任,董事局一般不會干涉編輯事務。
香港媒體週四(28日)都報導了有關的消息,並作出評論。
「主流民意」
《明報》的社論說:「港臺應該脫離公務員架構,以相對獨立的身份營運,製作符合公眾利益的節目,包括解釋政府政策及批評政府施政的節目,像英國廣播公司(BBC)那樣…..這是絕大多數香港市民心底的期望,也是公共廣播服務檢討期間,清楚浮現的主流民意。」
「專題小組建議,港臺日後的董事局組成以專業人士為主,明文規定政府官員及政治人物不得參與,這在香港的公營法定機構是前所未有的。」
「只找沒有政治背景的傳播、新聞、教育、文化、科技、法律、管理、財務及社會服務等方面的人才,以此向公眾表明,港臺在運作上並非政治取向主導,而是追求專業上的卓越。這樣的做法,比較符合公眾期望。」
「連‘老祖宗’BBC也沒有!」
《大公報》的社評則有不同的看法。
「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昨日(27日)就香港電臺的改革建議作出‘結論’,認為港臺今後十年仍應由政府以納稅人公帑維持,但在管理上脫離政府‘獨立’,政府不能‘干預’。如此‘只要錢,不要管’,不但與市民長期關注公營電臺應更好負起社會責任的要求不符,而且與市民根本利益相違背,既無助政府依法施政、更不利社會和諧安定。如此‘結論’,不能接受。」
「今後高薪照拿、公帑照花,但卻擺脫了公務員的‘枷鎖’,還有比這更‘自主’的‘編輯自主’、比這更自由的‘新聞自由’嗎?沒有,連‘老祖宗’ABC、BBC也沒有!」
「同樣荒謬的是,檢討委員會在報告中竟提出,‘為確保公共廣播機構的獨立性,使之免受政治、政府和商業的干預’,因此建議有若干種人不能被委為日後成立的港臺董事局成員,這些人包括現任議員、官員,以及精神不健全人士、有坐牢‘案底’的人士,但竟將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也歸入‘不能委任’之列。港區代表及委員都是港人,委員會憑什麼宣布剝奪他們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
公眾有份參與
英文報章《南華早報》在社論中歡迎有關的建議。
《南華早報》的社論說:「報告並沒有迴避港臺需要公帑維持的現實,也沒有給予那些希望公共廣播機構完全獨立於政府之外的人不真實的希望,但卻仍然制定一個模式尋求既有更多的獨立,也有更多的問責。」
「董事局的組成尋求確保政府和公眾都有參與。這也破除過去一貫的做法,就是法定委員會的所有成員都由政府委任,而在整個過程中,公眾無份參與。」
《成報》的社評說:「日後的公共廣播機構的董事局成員由特首間接委任,但委任過程和準則是否透明,值得關注。董事局是一個決策層,決定整個機構的編輯方針路向,行政總裁只是執行方針,最多只能對個別報導或節目作出編輯決定,並非能決定全機構的方針立場,特首如何委任董事局成員成為改革的關鍵,如果成員是保守、親政府的,卻掌握主要媒體,那港臺的‘獨立’就有偏差,因此這個委任制度必須是公開公正的。」
「至於接受贊助,目前港台電視部也有類似形式的特別節目,正因為接受贊助而有些節目並未能做到不偏不倚。所以能否做到編輯自主關鍵在於財政來源。委員會建議這個公共廣播機構可以製作同類節目與商營機構競爭,很容易出現節目走市場化路線,為求賺錢,製作大量流行粗俗的節目,那就有機會忽略小眾的興趣。目前由於使用公帑,仍有條件製作一些高文化質素但又屬小眾的節目。公共廣播機構的改革成敗關鍵受制於很多因素,期望下月諮詢期完結後有進一步探討。」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香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