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清君側的由來

 2006-07-12 13:1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中華五千年中的官場到底隱藏了多少秘密?在中國古代君主的身邊總是圍繞著一群奸詐小人,如后妃、宦官、外戚等,這些人共同的特質是善於吹牛拍馬、阿諛君主,處心積慮為自己圖謀利益,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

君主身邊的姦佞小人敗壞政治風氣,造成貪污,迫害善良百姓,在中國人的眼光中,認為這對國家、對老百姓是非常壞的。因此在中國的政壇上有許多正直的士大夫們,會上奏章要求君主清除這些身邊小人。

清君側,就是清除國君身旁的奸臣小人。清除君主身旁的親信壞人叫「清君側」。「清君側」這個提法,最早出現在語本《公羊傳·定公十三年》,「此逐君側之惡人」。李商隱《有感》詩:「古有清君側,今非乏老成。」《新唐書·仇士良傳》:「如奸臣難制,誓以死清君側。」歷史上最著名的「清君側」,首推漢代「七國之亂」時打出的「清君側,誅晁錯」口號。

晁錯(?∼公元前154),是西漢文景時代的政論家,潁川(今河南禹縣)人。早年隨張恢學申商刑名之學。以文學任太常掌故,受太常派遣,至伏生處學習今文《尚書》。旋被任為太子舍人、門大夫,遷博士、太子家令。得幸於太子劉啟(後來的景帝),號稱「智囊」。晁錯看到匈奴侵擾日益嚴重、商人兼併農民土地等問題,曾先後上書言兵事和守邊備塞、勸農力本等急務。他分析了西漢和匈奴兵制的特點及兵力的長短之處,提出徙民實邊和入粟塞下以拜爵免罪的建議,得到漢文帝劉恆的採納。之後,晁錯又向文帝建議削奪諸侯王權力及更定法令等,所言多能切中時弊。景帝即位後,晁錯擢為內史,不久,遷為御史大夫。他受到景帝的信任,更令三十章,力主削奪同姓諸侯王的封地,以鞏固中央集權。他在《削藩策》中明確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景帝聽從他的建議,先後削趙王遂常山郡、膠西王□六縣和楚王戊東海郡,並決定削奪吳王濞的封地。晁錯的父親從潁川來見他,勸他不要「侵削諸侯,疏人骨肉」,以免樹怨。晁錯說:「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景帝三年(前154)吳楚七國藉口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曾任吳相的爰盎(即袁盎)和外戚竇嬰,與晁錯素不相容,乘機建議景帝斬晁錯以謝諸侯。景帝遂拜爰盎為太常使吳,並由丞相、中尉、廷尉等劾奏晁錯「大逆無道」,腰斬晁錯於長安東市,父母、妻子、同族無少長皆被殺。但是,這並沒有平息吳楚七國之亂。

和平方式的清君側

和平方式的清君側,就是利用文字或是口頭來進諫,向君主表達其身邊有哪些人是姦佞小人,請求君主清除之。在中國歷史記錄裡,這種形式是最多的。歷史上都有許許多多正直的官員會上奏章向皇帝檢舉姦佞小人利用權勢為非作歹、迫害良民,用奏章和口頭進諫來攻擊君主身邊的近臣,當然會引起君主身邊權勢近臣的反擊,造成政治上若干的激盪。

歷史上利用文字或語言來批評君主身邊小人的最著名兩個時期,一個是在東漢,東漢的士大夫們常批判君主身邊的宦官,尤其東漢中葉宦官干政的時間最長,他們干政後把持政治,把政治風氣都敗壞了。於是當時士大夫們就對這些小人進行強烈批判,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清議」,結果宦官們起而反擊,把士大夫囚禁起來,造成史上有名的「黨錮之禍」。

第二個較著名的時期是明代:明代同樣的,君主身邊圍繞著大批宦官,宦官為非作歹,且還設立特務機構,使許多士大夫實在是看不過去,起而攻擊批評宦官。當然這些士大夫們也同樣遭遇政治迫害。


武力手段的清君側

漢代:功臣集團鏟除呂氏

另一種清君側的方式是用非和平的方式,換句話說,即是用武力清君側。歷史上這種用武力清君側的例子,看起來是比用言論清君側少了很多。史上比較有名的用武力來清君側之例子,如:西漢高帝去世時,惠帝繼位,由呂后在背後執掌朝政。惠帝逝,呂后作主,先後立兩個少帝,朝政實際上由呂后操控。呂后大量進用外戚,即呂氏家族──比較著名的是呂產、呂祿,所以朝政被外戚把持。當時的君主是漢少帝,其身邊實際上都是外戚呂氏。此外當時朝廷上另外一個大勢力,即是「功臣集團」,這些功臣們害怕自己的勢力會喪失,又怕呂氏會篡奪劉家的天下。於是功臣集團聯合起來用武力鏟除了呂氏,把呂家這些外戚們都殺盡,這便是以武力的方式來清除君側。

唐朝:清君側獲得多次成功

在唐朝,以武力來清君側的例子較多。如在唐高宗去世後,中宗繼位,武則天在幕後干預政權、掌控朝政,唐朝的宗親王室們心中都感到恐懼,怕武太后會對他們不利。於是,琅玡王等皇族王爺們便起來想以武力的方式鏟除武則天勢力,結果卻很快被武則天用武力平定而失敗了,這次用武力來清君側沒有成功。武則天稱帝后,非常信任兩個男妾: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這兩人大權獨攬,做盡壞事。朝廷大臣們對武則天身邊這二人非常不滿,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趁武則天重病臥床時,帶軍隊進宮殺掉張易之兩兄弟,武則天也無可奈何,宣布退位。這是歷史上又一次用武力成功的清君側。

武則天死後,唐中宗復位,中宗非常寵愛其皇后韋氏,但韋皇后卻想效法武則天,成為第二個女皇帝,於是韋皇后圖謀按武則天的老路一步步走下去。武則天做皇帝的步驟,第一步是做皇后、第二步是做太后、第三步做皇帝,所以韋後也想如法炮製。但中宗身體尚十分健康,韋皇后用毒藥毒死中宗,另立了一個少帝李重茂。少帝當然不能問政,朝政實際上操在韋太后手裡。韋後遂重用自己女兒安樂公主與韋家外戚,以及武則天的侄兒(也是外戚),朝政非常之亂。此時武則天的孫子李隆基(日後的唐玄宗),在某天晚上發動政變,帶領軍隊進宮,將韋太后、安樂公主等人都殺掉,這又是一次用武力來清君側而獲得成功。

另一次用武力來清君側是唐玄宗天寶十年以後,此時是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當宰相,朝政也非常腐敗。在邊疆地區手握軍權的節度使安祿山與楊國忠是政治上的死對頭,兩人皆在唐玄宗面前爭寵。楊國忠在唐玄宗身邊,可以天天面見皇帝,可是安祿山卻難得才進京一次,故非常害怕楊國忠向皇帝進讒言來害他。所以在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就以「討伐奸臣楊國忠」的名義,從幽州(也就是今日北京)起兵,這就是歷史上所謂「安史之亂」的開始。但安祿山起兵的時候並不是說自己要篡位,而是說他要「清君側」。這次安祿山起兵是唐朝歷史上一次重大軍事事變,從此以後唐朝由盛轉衰。

明朝:明成祖靠清君側登基

用武力來清君側最成功的例子發生在明朝。明太祖在位時,為防範功臣們作亂篡位,便將幾個兒子都封為王,且各有領地各擁軍隊。明太祖認為用自己的兒子當屏藩,可以保衛在中央的皇帝,讓功臣們不敢輕舉妄動。但當明太祖死後,其孫子惠帝繼位,當時因惠帝尚年幼,眼見擁有重兵都是各地藩王們,又不聽自己的話,所以明惠帝身邊的幾個大臣如黃子澄等,遂勸惠帝要「削藩」,惠帝聽從他們的意見從事削藩。這件事情立刻引來當時鎮守北方的燕王反抗,燕王首先起兵,打出的名號即是「清君側」。燕王軍隊進入南京,那些被燕王指為奸臣的大臣被殺,惠帝也因戰亂失蹤不知去向。燕王在南京登基為帝,而後做了天子,是為明成祖,這大概是歷史上最有成功的用武力來清君側之例子。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