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塞維奇在九十年代執政時,鼓動民族情緒,發動內戰,以種族屠殺的方式,造成廿萬人死亡,三百萬人無家可歸,受害者中大多數為穆斯林和克羅埃西亞人,要不是美國和北約出兵連續七十八天轟炸,逼米洛塞維奇罷手,否則不曉得還會有多少人慘死。這是二次戰後歐洲最悲慘的血案,他也因此被稱為巴爾幹屠夫,並被國際法庭視為最重要的戰犯之一。雖然國際法庭對他提出滅絕種族、戰爭等六十五項罪行的指控,但是他堅稱這是為了國家統一與和平所採取的必要武力行動。
大屠殺後,巴爾幹半島仍被視為火藥庫,情勢仍然不穩,種族衝突仍然不斷,穩定的和平仍然遙遠,但種族的悲傷更沉痛,仇恨更深,要化解更為困難。臺灣可以深刻感受巴爾幹人民的痛,因為臺灣也經歷過二二八事件,至今傷口還痛著。
在中國通過不排除以非和平手段處理兩岸問題的「反分裂法」一週年,同時看到巴爾幹屠夫之死,更令人感慨。米洛塞維奇當年下令動武也是為了實現「大塞爾維亞」目標,為了反分裂,但是武力的手段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讓問題更為棘手難解,仇恨更深,並得付出長期而慘重的代價。中國領導人應該牢記米洛塞維奇和二二八的例子,只有和平能找到和平,使用武力只有製造仇恨,不會有和平存在。
(作者林文政,資深新聞工作者)
自由時報(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屠夫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